成都規劃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
產城一體:有軌電車串聯七大組團
新川創新科技園從簽約到完成規劃設計,歷時一年。
去年9月,四川省方面與新加坡方面在新加坡簽署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合作備忘錄。今年9月16日,新川創新科技園宣布揭牌,并首次向外界公布園區規劃設計方案:新川創新科技園選址高新區中和組團,面積10.34平方公里,由七大組團構成。園區按照產城一體的指導思路,打造集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生活于一體的創新科技園區。
談及新川創新科技園的規劃設計,高新置業總經理徐亮披露,在一年的規劃設計過程中,他們和新加坡方面往來的電子郵件多達1400多封,從總體概念規劃到詳細方案設計雙方對接了6次。
“這是一個國際化的設計方案,用四個詞概括就是:產城一體、組團發展、環境友好、創新發展。”徐亮說,在產城一體方面,新川創新科技園在規劃階段就關注產業和城市的同步發展,產業和城市功能將共同進入園區;在土地利用上,新川創新科技園內產業兼容商業,商業兼容住宅,住宅也會兼容一些商業。未來落戶的項目包括產業、商業、居住和其他的配套設施,還有環境生態項目。
新川創新科技園將分為7個組團(6+1),“1”為新川之心,“6”為天府門戶、低碳產業園區等6個獨立又有機共融的混合功能組團。7個組團將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根據城市建設、環境生態的要求進行動態修正。這種組團發展可以避免城市粘連式發展的通病,減少城市壓力。
在交通組織上,園區內各個組團由有軌電車連通———電車圍繞新川之心,串聯起其他組團,長度大約為3~5公里。“這一交通實施是要解決從區域外到達新川創新科技園后的交通疏散,我們也借鑒了國際上一些先進的做法。”
新川創新科技園的環境友好體現在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的有機性。園區將保護區域內的水系、平原、淺丘等各種自然地貌,使之與現代城市有機共存。除了產業園區、科研總部外,還有學校、醫院、影劇院等生活配套設施。這些工作、生活設施將以低碳模式運營,包括使用智能電網、各類環保設備等,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會提高。
具備了上述基礎,新川創新科技園將在既有的天府新城基礎上,按照天府新區總體規劃實現產業、科技、人文、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24小時活力新城:新川之心有10個人民公園大
新川創新科技園未來將呈現怎樣的城市形態?根據已通過成都市規劃委員會審查的概念性總體規劃,新川創新科技園將充分體現“產城一體”特色,從而形成一座24小時活力新城。
園區中以新能源和低碳環保產業為主的綜合社區、高科技研發集聚區等六大復合型組團,將圍繞著中間一個相當于10個人民公園大小的“新川之心”大型綠地公園連成一體。中間這個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大型開放式綠地公園內有圖書館、影劇院、信息中心、消防指揮站等。據成都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三所設計人員陸大明介紹:“綠地公園里的建筑大部分都在地下,地上只有一到兩層,屋頂都用于綠化。”
園區內絕大多數建筑都集合了多種功能,陸大明介紹,比如一組建筑群里,既有商場、停車場,也有辦公區或公寓,整體就是一個大型城市綜合體的概念。
道路設計上,參照了很多老成都市井文化式的小尺度街巷道路布局,這種街巷設計讓園區更具有成都特色,從而凸顯國際社區的成都滋味。
園區建筑將順應所處地勢,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林盤、水系等原生態景觀,甚至還保留了動物遷徙廊道。還利用農林用地和道路綠帶,沿重要道路和生態綠廊內部,建立綠道主環線,圍繞和串連組團,并與外圍綠道連接。
園區內還有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各項公共服務設施,提供城市集中供暖制冷的智能城市服務體系及管理中心、智能電網等市政配套功能。
園區將應用綜合管溝,把各類市政管線綜合集約化地敷設在同一條隧道內,并進行集中管理。比如電力輸送管道、電信管道、自來水管等,集中于道路下同一結構體中,內部還包括為維護管道安全設置的通風、照明、電力、通訊、安全監視等系統。
新川創新科技園外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即將展開,其中一項重點市政工程就是要在紅星路南延線和世紀城路東延線修建兩座跨越府河的大橋,直通中和。此外還有農遷房、生態保育和城市防災(府河防洪總出口)等基礎設施將陸續開工。
新川創新科技園匯聚數字新媒體、生物醫藥、金融服務等8大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產業,在園區建成企業入駐后,將形成強大合力,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