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圈“1+6+3”規劃對象已圈定
京津冀經濟合作交流一直都較為頻繁,但卻遲遲沒有形成如長三角珠三角一樣的相對穩定的經濟區塊,近日正在醞釀的首都經濟圈方案,吸引了投資界的關注。
作為增長第三極的“首都經濟圈”,其范圍界定一直因方案爭議而舉足不前。日前有消息稱,中科院正為北京市發改委擬定首都經濟圈的規劃,方案范圍為“1+6+3”。
“1+6+3”是指北京以及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和天津北部的寶坻區、武清區、薊縣。
此前,對于首都經濟圈的空間范圍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不同方案,因為各方案都有其合理性,并且都有其政治、經濟、歷史、區域協調等因素都可作為空間劃分依據,所以一直爭議不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首都經濟圈前身為環渤海經濟圈,但由于京津冀、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地區三個的經濟圈空間組合相對獨立,并未構成實質意義的經濟區,所以后來逐漸淡化。此后,又陸續提出京津冀都市圈、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和首都經濟圈等替代經濟圈,作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后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推遲的規劃
“為什么長三角、珠三角合作的都那么相對來說比較順利,而京津冀這個區域合作卻不盡如人意?”在日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的“2011首都圈發展高層論壇暨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會議上,河北省發改委宏觀經濟所所長李嵐提出上述疑問。
李嵐認為,第一個原因是各地區關系復雜。“京津冀都是省級單位,本來是很平等的關系,但由于首都的因素和政治的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就使經濟關系變得更為復雜,依靠市場的力量也是無能為力,在很多問題上,還是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處理這三者的關系,特別由于北京中央的因素存在,河北在其經濟合作中,既沒有經濟優勢,又沒有政治優勢,處于一個非常弱勢的地位,不能和北京、天津平等對話,這就影響了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另外,區域經濟的功能整合難度大。”李嵐表示,特別是北京和河北發展階段不一樣,產業發展層次不一樣,發展水平不一樣。“北京現在是后工業化時代向服務經濟、高端產業轉移,河北還是在重化工經營階段,還是投資拉動為主要類型的經濟,也就是說,過去我們說經濟產業同構問題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不是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河北,是由于河北經濟轉型的速度比較慢,無法適應北京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發展形勢,也沒有辦法適應北京加速產業高端化和服務化的趨勢。北京的一些高端工業退出來了,現在工業占75%,河北沒有填補這個空白,和北京的差距越來越大。”
對此,首都經貿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祝爾娟表示,具體來看,京津冀內部各城市之間在優勢工業行業選擇和發展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大致的產業分工的輪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