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大不易 上海積分入戶依然是吃不到的胡蘿卜
曉雯大學畢業后已在上海工作了9年,加上四年讀書,共在上海生活13年,但至今仍然沒有獲得上海“身份”。
截至2013年末,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15.15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90.01萬人,超過總人口的40%;在比上年增加的34.72萬人中,外來人口增加29.77萬人,貢獻率達到85.7%。曉雯是那990萬外來人口之一。“從上海今后發展來看,外來人口導入仍將是一個趨勢,事實上,上海很多行業仍急需大量外來人口作為勞動力補充,此外,外來勞動力的輸入,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老齡化的進程。但是,持續大量的外來人口導入,確實給上海的資源帶來巨大壓力。”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高向東分析。
對此,上海市政府今年首次將“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落實以積分制為主體的居住證制度成為主導手段。
上海居住證積分制于201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也是中國首個對外來人口采用居住證積分制管理的城市。曾參與此項制度制定過程的高向東指出,在城鎮化的背景下,戶籍制度逐步放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大勢所趨,但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居住證積分制作為一個過渡性的措施,如何達到人口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確實也是考量管理者的智慧。
從藍印戶口到打分落戶
在推出居住證積分制之前,上海通過各種戶籍政策的調整,來探索如何控制人口規模、引導人才流入已經歷了十余年。
在曉雯剛讀大學的時候,也就在2001年左右,高她幾屆的許多學長通過在上海買房取得了“藍印戶口”。“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公安機關加蓋的藍色印章,而被稱之為“藍印戶口”。當時,上海對投資者、購房者或者“引進人才”等外地人給予這種優惠待遇,擁有“藍印戶口”的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經過一定時期后,可以轉變為正式戶口。
因此,曉雯當時并不覺得獲取上海戶口有那么難,如果畢業后在上海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并打算長期生活下去,那買一套房子也能拿到戶口。
然而,2002年,“藍印戶口”政策突然取消。“藍印戶口”這一政策對繁榮上海房地產市場以及招商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上海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同時,由于申辦藍印戶口的人員增長過快,給上海人口的綜合調控造成較大壓力,這項實施僅三年的戶籍政策便被喊停。
此后,上海的戶籍政策進入了一個收緊階段,一方面,通過打分落戶的方式來吸引上海所需的人才導入;另一方面,推出居住證以拉開與戶籍人口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緩解資源壓力。
打分落戶適用于應屆畢業生、外來引進人才、海歸等各類人群,看似分數合理,但對申請者的學歷要求、獲獎情況等仍有著相當高的門檻。
以曉雯為例,在她畢業時已開始實施打分落戶政策,根據規定,應屆畢業生滿71分即可落戶,曉雯的學校是“211”和“985”雙料學校,畢業時落實的工作是上海一家國有企業,按照每一項的分數,曉雯拿的都是最高分,但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離分數線就差一分或兩分。在仔細研究后發現,如果沒有拿到優秀畢業生之類的額外獎勵,即使其他的分數再高,也達不到線。
因此,與曉雯一屆的上千名外地畢業生中,最終只有兩三個拿到了上海戶口。其中一個是曉雯的同班同學,平時表現很不起眼,但就在大家都忙于找工作的時候,通過學校的關系獲到了優秀畢業生的獎勵。
事實上,除了應屆畢業生的打分落戶外,職場中的人才引進打分落戶,也對學歷、職稱和獲獎情況等有著額外的要求。一位長期接觸教育系統的上海本地學者坦言,滿足這種對人才要求的過程,往往可以用金錢來實現。一家專門代辦上海戶口的咨詢公司也告訴記者,打分落戶中涉及的學歷認證、項目評估、社會化評審職稱等,都可以代為辦理。
而像曉雯這樣的,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大學畢業后辦理了居住證。但當時的居住證持有者,與上海戶籍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試點居住證積分制
2013年7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醞釀,上海首次推出了居住證積分制辦法。
根據這一制度,申請者在年齡、教育背景、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工作及繳納社會保險年限等基礎指標中得到相應的分數,如果取得120分的標準值,就可以獲得上海市居住證,而新版居住證在功能上,與上海戶籍相差無幾,包括其子女可在上海參加中高考等,僅在親屬投靠、低保領取和經濟適用房購買這三方面存在差異。
而此前上海實施的居住證制度,按照申請人的不同分為居住證A、B、C證,A證為國內人才引進類居住證,審核實行按照要素計分制,B證是針對留學人員實行的人才引進類居住證,C證則是一般居住證,針對普通外來從業人員。
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特殊才能的國內外人員,在上海工作或創業,可以申請上海市人才引進的居住證。持有該證的人員,且居住證有效期在一定年限以上的,可以申請子女在本市就讀,子女取得上海高中畢業文憑的,可以參加上海統一高考,報考上海部委屬高校、在外地有招生計劃的市屬高校或者民辦高校。
而新版的居住證管理辦法中規定,達到標準分值的持證者,其同住子女可以按上海有關規定在上海參加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而其配偶和同住子女也可以參加上海社會保險,享受相關待遇。
因此,在上海居住證積分制下,“異地高考”得到了制度層面的突破,也成為最大的看點。
此外,上海市發改委總經濟師翁華建也指出,與過去引進人才居住管理辦法相比,居住證積分制突破了本科學歷、職稱等條件門檻,引入積分管理,突出了能力和貢獻的導向,為平凡崗位的普通勞動者提供了一個融入渠道。
按照《積分辦法》,緊缺急需專業、投資納稅或帶動本地就業、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特定的公共服務領域、遠郊重點區域、全日制應屆畢業生、表彰獎勵、配偶為本市戶籍人員等條件都可以獲得相應加分。
積分標準應該更多元化
不過,一些學者在隨后的調研中發現,能夠達到積分制標準值的門檻仍然很高。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顧駿指出,普通農民工如果學歷不高,那積分就少得可憐。“盡管工作年限增加會帶來積分,但一年只有2分,而過了40歲后,最高不過30分的年齡積分,每年還要倒扣2分,什么時候能積滿120分?”在他看來,如果各地都采用這種自我本位的“準入門檻”,中國的城鎮化可能將變為“精英城鎮化”。
高向東分析,積分制條件對于農民或外來務工者而言仍然過于苛刻。這種“效率優先”的思路使得“公平”的原則大打折扣。
高向東建議,積分設置標準要更有操作性。針對不同特點、不同類型的人口,設定多元化指標推行積分標準,避免一刀切。對人才的評價,可以分行業、產業制定入戶計分指標,可先圍繞一些亟需發展的重點產業,開個口子先行試點。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