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進入城建陣痛期 5年攻堅行動能否趕超廣州?
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自2011年提出“復興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后,“城建攻堅”逐漸成為沖刺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武漢市“城建攻堅”五年行動計劃》,計劃到2016年,共投入4217.66億元,在2016年建成中部第一、國內一流的城建基礎設施,主要指標趕超現在的廣州。
部分參與武漢交通規劃的人士稱,目前大規模城建,是為補歷史欠賬,其中以交通建設為主。而大規模城建使武漢進入交通“陣痛期”,而資金問題亦漸顯。
武漢“大工地”
數據顯示,2012年武漢共有大小工地6000余個,受到國內外媒體報道。今年初,武漢市宣布,工地總數將首次超過1萬。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胡潤洲表示,目前是在搶時間,只要有能力,就盡量開工。武漢市做地鐵項目的前期工作,與廣州同步,都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但后期并未受到重視,建設逐漸落后。1996年,他曾負責帶頭做過武漢地鐵重大項目研究,但直到2012年武漢市開通第一條地鐵。
地鐵建設只是武漢城建“補課”的內容之一。近幾年,武漢在城建上的“大手筆”頗為矚目,2012年,武漢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647億元,7成用于修路建橋;2013年,武漢城建計劃投資規模為713.47億,開工建設6條地鐵以及楊泗港長江大橋,未來還將正式啟動園博園建設。
今年5月,武漢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方面再次升級。武漢市通過《武漢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明確打造“中國 中部國際交通樞紐”,重點是在江夏區建立第二機場,主打貨運,同時擴建天河機場;另外在漢陽建立武漢的第四個火車站。
“補課”復興大武漢
追溯歷史,武漢市在基建的大投入有著內在動因。武漢城區面積大,近代以來,敢在地名上冠以“大”字的地方,除了上海,只有武漢。改革開放前的很多年里,武漢也只是落后于京津滬。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沿海的一批新興城市崛起,武漢開始逐漸落后于發展的步伐。“武漢復興”,成為近些年歷任武漢市委書記、市長們,在各種場合都強調的重點。
目前,武漢離建設“大武漢、國家中心城市”還有多遠?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本涌表示:“目前還有很遠,各方面都有差距,首先就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武漢市歷史欠賬較多,90年代到2000年之間 ,一線城市開始花大力氣做城建,而武漢市從2007年左右才開始大規模抓城建。目前北上廣完成城市規劃中的快速路,占到百分之八九十,而武漢剛到60%左右。
大規模城建背后,“滿城挖”的爭議一直未平息。武漢市社科院副院
長吳永保則認為,武漢城建目前的建設,不是太多太快,而是太少太慢,近幾年應該還會進一步增加建設,目前武漢的城建,特別是在交通方面,已遠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更不符合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定位。外地投資者過來,看投資環境,首先看到的是交通。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