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遺址屢遭淹沒 “幾億元打了水漂”
存留 “這種遺址本來就會慢慢消失”
彭晉川說,當初在設計、建設北川地震遺址時,設計的排水防洪系統是能防御3至5年的洪水災害,“這種遺址本來就會慢慢消失,我們主要以自然保護為主”。當初預估遺址是保存5至10年。如要對遺址排水防洪系統重新進行設計,“資金是不可估計的,難度也非常大。”
彭晉川表示,即使幾年后地震遺址消失,人們可以通過北川地震遺址遺跡數字化工程來了解遺址情況。這個工程主要是利用三維技術將北川遺址原貌保存下來,目前已經建好。
治理 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審批立項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開放接待管理中心主任楊孟昀表示,昨日遺址水位已經下降1米多。
對于洪水退后,該怎么保護地震遺址,彭晉川認為,應盡量減少人工干預,保存遺址原貌。“以自然保護為主,大的投資維護估計是不會有的。”
那么,地震遺址區在汛期該如何科學“防水”?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指揮部指揮長韓貴鈞說,堰塞湖下游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進入審批立項階段,根據規劃,在老縣城地震遺址區下游、龍尾隧洞(斷橋隧道)處將湔江截斷,不讓洪水沿著原河道進入遺址區,這樣老縣城會徹底安然無恙。
暫無網友的評論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風口關注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