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將成產能過剩重災區 去產業化最難
過去幾年地方政府單方面超大力度的投資拉動帶來的后遺癥和效應,在江蘇的影響或可能更加明顯。
原因是江蘇的體量較大。官方數據顯示,江蘇是工業大省,產業結構以工業制造業為主體,工業占國民經濟份額比重始終穩定在40%以上。在國民經濟涉及企業的88個行業大類中,絕大部分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超過一半的產業和產品市場占有率排全國前三。并且,在近20年的發展中,隨著新興產業的崛起和規模的壯大,這一主體地位始終未出現根本性改變。
這也是江蘇經濟總量、財政總收入多年來保持占比全國約1/10的根本所在。如此巨人,所消耗的能量和產生的過量產品是驚人的,更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巨人的“轉身”。
2011年10月,時任江蘇省長的羅志軍(現任省委書記)在全省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應對金融危機, 江蘇的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率先”復蘇,但政府平臺負債所帶來的壓力在全國也是“領先”的。
4萬億投資刺激中,江蘇獲得了中央投放貸款總量的8%。3年后,這些負面效應開始浮出水面。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周學東6月14日表示,2013年1-5月,江蘇新增不良貸款占比全國約40%。但他同時強調,這并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往年問題反映在今年的賬面上了。”
在江蘇,這些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光伏、鋼貿、造船等產能過剩的產業中。江蘇省政府智囊、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表示,新增不良貸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證江蘇頗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高層自去年以來,在多個場合表示產能過剩問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議而不決、決而不斷地拖下去,否則會引起經濟危機。高層還鼓勵中國企業可通過走出去緩解一部分問題。事實上,江蘇是工業和制造大省,在經濟形勢不佳條件下,不良貸款一部分集中在江蘇的原因或是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并妥善解決,江蘇將會成為產能過剩的重點區。
根據劉志彪向江蘇省委、省政府提交的調研報告,當下江蘇省方面除紡織外,其他6大主要支柱產業產能過剩現象嚴重。
查閱近10年來江蘇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文件和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去產能化問題均是經濟工作中的內容之一,但2013年以來顯得更加嚴重。前瞻網獲悉,去產能化問題預計將成為江蘇半年度省委工作會議的重要內容。
去產能化兩難
江蘇省分管工業經濟的副省長史和平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江蘇光伏、造船、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生產經營較為困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幾年市場過熱時“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造成的。
這是江蘇省高層首次對外公開表示“產能過剩”的原因。不過令外界疑惑的是,除了江蘇之外,全國各地各級統計系統似乎很少向社會公開提供有關此領域的數據。
劉志彪表示,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行業的生產能力使用率低于80%,就可以稱為產能過剩。但調研發現,江蘇支柱產業的平均使用率只有60%,部分行業甚至低于40%。
事實上,這是江蘇一直存在的問題。前瞻網獲悉,早在1997年,江蘇省統計局對全省817種工業品生產能力就進行過調查,發現其中有半數的工業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劉志彪認為,導致產能過剩的機制有其客觀必然性,但與體制改革不充分也有著很重要的關系。
其一,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適度過剩的經濟,這是保持市場充分競爭所需要的。
其二,外需下降、內需不足,從而發生產能過剩,在這一方面,江蘇更加典型。
這是因為,江蘇的工業結構中,長期以來形成了“兩頭在外”的主要格局,其產品以外需市場為主。這以規模龐大的加工貿易為典型。南京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唐仁軍表示,目前調整加工貿易壓力很大,“因為江蘇的10大國有貿易企業占比量很大,這與廣東的分散型有著本質的區別。”
其三,則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由此導致產能超越需求。江蘇副省長史和平近期的講話可加以印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