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試點自由貿易園 今年或獲批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上海綜合保稅區轉板為自由貿易園區,最早可能在今年年中獲批。
上海市商務委辦公室主任鄧福勝4月18日證實,上海正在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制定《上海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總體方案》,方案中將明確外匯管理創新、服務貿易開放、區域便利化等方面的行動計劃和政策措施,相關細則仍有待國務院的最終批復。
據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總裁王新奎透露,今年全國“兩會”閉幕后,上海方面細化方案并重啟上報程序,或將于6月份完成上報工作。他在3月29日參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與政府、企業界人士的座談。
3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進行就任后首次基層考察,期間,李克強鼓勵、支持上海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并強調,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改革來擴大開放,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
上海市政府方面今年以來也對建成自由貿易園區一改以往低調態度,多次釋放積極信號。上海“兩會”期間,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被正式列為今年上海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4月15日,上海市政府二季度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強調,試點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事關上海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頭等大事。
開放重點
上海綜合保稅區包括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三大部分,占地面積共28平方公里。
其中,洋山保稅港區重點建設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以國際中轉、現代物流、商品展示、保稅倉儲、期貨保稅交割等業務為主;外高橋保稅區重點建設國際貿易示范區,發展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展示、倉儲分撥等服務貿易功能;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則重點建設臨空功能服務先導區,發展航空口岸物流、貿易和金融服務等功能。
前瞻網了解到,2012年,上海綜合保稅區貿易額預估在1000億美元之上,高居中國內地第一。綜保區已注冊企業總部近200家,國際貿易結算中心達20個,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亞太區分撥中心放在了上海綜保區。
“從目前進展看,這28平方公里就是未來上海自由貿易園區的基本框架。”上海綜保區管委會一位處長表示,根據2012年12月30日下發的《上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載體即為上海綜合保稅區。
曾經在上海綜保區任職,如今已調往浦東新區政府的一位官員表示,《上海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總體方案》的中心內容是如何使貿易更加開放化和便利化,所涉及的改革條款將包括外匯管理、稅收政策和海關監管等多個方面。
如果自由貿易園區試點方案獲批,上海綜合保稅區將有望把“在岸與離岸”、“物流與結算”、“外貿與內貿”逐一統籌起來,加快通關速度以及節約貿易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員李泊溪此前指出,從本質上看,我國的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即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
兩者對貿易開放度的直觀不同在于,自貿區是從保稅區框架下的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其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開放度較保稅區更有優勢,此外,兩者的政策開放程度不同,自由貿易園區要求外匯政策率先開放,稅收政策要有國際競爭力。
“要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并非易事,”浦東新區區長姜樑在近日舉行的浦東貿易便利化推進大會上表示,“下一步的關鍵是要有富有建設性的方案,和國際接軌的自由貿易園區包括哪些內容、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園區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這些都需要有一個可操作性的方案。”
前瞻網獲悉,在過去數年間,上海綜合保稅區一直希望在外匯、稅收和海關三方面尋求政策突破,同時,也在監管范圍內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嘗試。如在放寬外匯管理、實現區港一體化運作、構筑進口貿易基地等便利化環境方面有所嘗試,而與貿易相關的金融業務,如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保稅倉單押融等也逐步實現“單項突破”,著力打造與國際慣例最為相近的便利化環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