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報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首批擬投2萬張上海車牌
上海不斷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步伐。隨著中國首款量產純電動汽車上汽榮威E50于今日在滬上市,上海市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也將盡快推出。
上海市發改委權威人士11月4日在“2012浦江創新論壇”新能源汽車分論壇表示,目前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已經上報給國家發改委,正在審批過程中。至于何時能批復,還無時間表。
該人士透露,在上海市的申報方案中,計劃首批投放2萬張上海車牌,該車牌專用于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
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榮文偉表示,目前的補貼政策是,乘用車方面,國家對純電動汽車最高補貼為6萬元每輛,而上海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按照2000元每千瓦時給予補貼,純電動汽車最高補貼是4萬元每輛。
以此推算,預計中央和上海地方對榮威E50的補貼總和或將達到10萬元左右,再加上一塊免費車牌。
此前,有業內人士估算,這款車除去補貼,售價可能在10萬到15萬元。
“中國電動車曙光已顯現”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榮威E50項目總監張東表示,上汽集團把榮威E50定位于“都市精品純電小車”,其目標消費群體是那些注重環保節能的政府部門及大型集團用戶,以及注重環保及科技領先的一些私人消費群體。
“特別是家庭已有一輛車(注重家庭出行的B級或C級車),需一輛能耗低精品小車作為日常代步之用(家庭第二輛車)。”張東說。
張東還透露,榮威E50真正立足于量產,目前該車已經在上海臨港地區建立了總裝線。
不僅是上汽集團,同濟大學校長助理、汽車學院院長余卓平昨日在論壇上表示,他最近走訪了北汽集團、海馬汽車等車企,感覺到一個新的動向就是,企業在電動汽車領域,已經非常深入地研究到了產品產業化技術層面。
“過去企業都是談產品的性能技術,比如加速時間是多少,持續的里程是多少,等等。現在開始談產業化技術,包括可靠性、成本控制等等。我感覺到,中國電動汽車的曙光已經開始在顯現。”余卓平說。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按照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2015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將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
為了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昨日稱,自2001年以來,中國政府通過直接投入科研經費,支持電動汽車科技攻關,另外,還在材料、控制等領域進行支持,目前整個投入已經大大超過20億元。
余卓平認為,目前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大概是50輛左右,而未來千人保有量應該會達到或者超過300輛。現在美國是700輛,歐洲是600多輛,日本是接近600輛。如果參照發達國家的進程,中國汽車工業還要持續再發展15年。
“但是因為能源和環保的限制,下一代汽車技術的走向將是動力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余卓平說。
上海正系統設計推動政策
在昨日的論壇上,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干頻表示,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的產業規劃,但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還很大。
“首先是成本,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無論是造價,還是維護成本都非常高。第二,最重要的是整個產品的性能。雖然很多廠商號稱有新能源汽車產品,但那都是樣品。真正批量上去以后,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會出來。所以汽車產品的穩定性、安全性,都非常重要。”干頻說。
此外,干頻認為,對中國而言,關鍵零部件的缺失也在阻礙產業的發展,比如電機里面的永磁鐵需要從國外進口,此外還有很多核心部件都被國外公司壟斷,需要進口。
“因此,應該鼓勵大型的骨干企業加入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來,包括加大零部件系統和材料的投入。如果中國做50萬輛的新能源整車,需幾家廠就足夠了。但現在需要發展的是核心的零部件和材料,每個城市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發展戰略,而不是一擁而上都做整車。”干頻說。
干頻昨日還稱,未來中國需要擴大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市發改委高技術產業處處長裘文進昨日透露,上海正在研究制定整體政策,協調相關部門,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示范和應用。
“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是系統工程,要完善和制訂針對私人購買行為的政策措施。此外,安全問題很重要,所以不管是國家也好,地方層面也好,要加快出臺安全維護的標準、規范。”裘文進說。
此外,在基礎設施方面,裘文進稱,純電動汽車如果沒有充電樁跟上去的話,其實這個車買了也沒有用。所以最理想的是小區停車的地方有一個樁,單位里停車的地方有一個樁。還有郊區的住戶要換乘地鐵,那里配上充電樁的話,對個人購買會有很大的便利。
“但是整個政策是一個系統的設計,涉及到方方面面。上海也在研究制訂當中,很多工作還在探索中。”裘文進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