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頻出新政鼓勵民資 國企壟斷難自救
武漢市政府先后推出“十三條”和“新五十六條”鼓勵民資
今年來,國內外經濟局勢不容樂觀,地方經濟承受下行壓力,上周四天內,湖北武漢市政府先后推出“十三條”和“新五十六條”,為經濟下行開出“藥方”。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繼湖北省牽頭的3959億的“祖國立交橋計劃”、長沙8292億投資計劃,貴州、河南開封等地也相繼發布投資計劃,全國各地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競相開出猛藥。
“連政府采購都拿出來,可見什么招數都用上了,就是不敢創新。”一位接近湖北省政府的人士表示,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花樣自救”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走在全國前列”
日前,武漢市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鐵路、電信、教育、衛生、城市基礎設施等投資領域,將悉數向民間投資打開,市財政每年將拿出10億元資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意見》還列出未來幾年民營經濟發展計劃:力爭到2016年,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50%;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50%以上。國務院吸引民間資本的“36條”此前出臺,但具體細則始終沒有出臺。“鐵路、電信”等領域對于民營資本而言,始終是一扇“玻璃門”。
武漢市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電信等領域,如何“打破玻璃門”再度引發關注。武漢市政府在其網站上刊文指出,“這一大規模開放步伐,走在了全國前列。”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表示,鐵路、電力等壟斷行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民間資本的禁區,“放寬準入”關鍵是靠中央政策的力度,全國各地都有不少失敗的案例。
對于近年廣獲關注的“東星航空蘭世立案”,秦尊文表示不便評論。“只要有一個這樣的案例,就能毀掉之前做的一切。”
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武漢的大企業多是國企,全國民企500強中,武漢的席位并不多。2010年武漢市也出臺過類似政策,效果并不明顯,民營資本撐起全市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
“花樣自救”
在“新五十六條”公布的3天前,武漢市還提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十三條”,其中“政府采購項目年度預算總額30%以上的份額,將專門面向該市中小企業采購”。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7月該市工業增速回落,增幅比上月回落11.1個百分點;武漢7月財政收入同比下降,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72.8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4%,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針對武漢市上周的系列“藥方”,湖北省政府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官員總結稱“政府已經什么招數都用上了”,從上馬大項目、引進民間資本,乃至規定政府采購范圍等。
“用盡招數”的不僅僅是武漢。7月份,貴州省出臺3萬億投資計劃;長沙市對外宣布8292億元的投資計劃。隨后天津、重慶宣布,將在未來3至4年時間內投資萬億以上支持地區重點產業發展。
跟武漢“新五十六條”相呼應的,還有浙江推出“首批441個面向民間投資招商的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額高達11830億元。
葉青認為,在短期內,擴大內需難見成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大多選擇加大投資,保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鐵路等領域。
“放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形成較好模式,在江浙地區至少還需要五年,然后中西部地區或能引進學習,”葉青說,而武漢市推出的“新五十六條”,還有待觀察,關鍵是看后面細則的制定。
“對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都是國有企業壟斷,中央還沒有實質性舉措,地方政府不管怎么鼓勵民企進去,都是口頭上和理論上的假設。”上述湖北省政府官員如是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