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內憂外患 廣東尋找新跑道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多晶硅生產商20~30家、硅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60多家、組件企業330多家。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到2010年底,國內已經有海外上市的光伏產品制造公司16家、國內上市的光伏產品制造公司16家。光伏產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創富神話。
但從2011年開始,受歐債危機、“雙反”調查的“外憂”與產能過剩、國內市場政策滯后等因素影響,曾經如火似荼的光伏產業墜入嚴冬。光伏企業產品價格暴跌,全行業性虧損,類似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
不過,在廣東業界,樂觀者依然存有信心。
廣東愛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剛表示,光伏的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已逼近火電的成本,光伏電站的需求在這兩年間將出現井噴。而廣東的工業用電比其他省份要貴,且供不應求,當地的光伏下游的應用環節有著很大潛力。他還倡言,在廣東推動設立“光伏綜合試驗區”。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燕指出,廣東光伏產業起步比較早,產業集聚效應比較明顯,產業鏈相對比較完整。廣東省在光伏產業基地、光伏產業園方面比較有優勢,在電子科技上也有雄厚的實力,可以考慮發展光合用的技術。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員趙哲認為,廣東要加強太陽能光伏電池基地的建設,加快產業鏈向下延伸,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特別是光伏組件產業的發展。另外,要加大電池電極技術的發展。
當然,廣東光伏業即便按照前述跑道進行調整,未必就能一路順風,但應該會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廣東光伏業尋找新跑道
光伏業的大起大落
中國是世界光伏制造大國,掌控了70%的光伏產能和50%的全球市場,在2011年TOP10組件制造商中,中國內地占據7家。可是中國的光伏終端市場卻發育遲緩,2011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為3GW,只占到世界光伏市場的7.8%。
中國光伏電池的產能在2002年時只有2MW,隨后,歐洲市場特別是德國市場的急劇放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國光伏產業迎來了高速增長的黃金七年(2004-2010年)。2007年我國開始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2011年我國光伏組件產量上升到11GW,占世界的50%,光伏電池產量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由于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全球光伏產品成本在十年內獲得了快速的下降,從原先的每瓦6美元降到每瓦1美元,光伏的平準化能源成本已經與天然氣持平,平價上網的目標正在逼近現實。
伴隨著光伏行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多晶硅生產商20~30家、硅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60多家、組件企業330多家。到2010年底,國內已經有海外上市的光伏產品制造公司16家、國內上市的光伏產品制造公司16家。光伏產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創富神話。
據前瞻網了解,現在我國有100多個城市在打造光伏產業發展基地,10多個城市提出打造雙千億的光伏產業基地。據賽迪智庫不完全統計,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已超過35GW,預計2012年產能在40GW以上。與快速增長的太陽能電池供給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長顯得相形見絀。
2011年6月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對2011-2015年的市場需求量預測的數據顯示,2012和2013年光伏市場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僅靠當前中國的產能已可滿足未來2-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光伏市場的增長速度已遠不能跟上產能擴張的步伐。產能過剩必然帶來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的嚴重后果,并造成投資浪費。
一方面是國內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市場增長放緩。近幾年,中國光伏產業快速崛起,通過規模、技術和產業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光伏能源成本下降。悲哀的是,由于政策滯后、并網受限,國內光伏市場增長遲緩。生產廠不得不舍近求遠,產品的80%都出口到海外,國內用戶無法享受到光伏產業增長的益處。同時,受2010年開始的歐債危機影響,歐洲這個占到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80%的最大海外市場開始疲軟,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紛紛開始削減補貼。更不幸的是,美國從2011年開始啟動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美國市場也受到打壓。就這樣,歐債危機、“雙反”調查的“外憂”與產能過剩、國內市場政策滯后的“內患”竟在不期中交織,曾經如火似荼的光伏產業急速墜入嚴冬。光伏企業產品價格暴跌,全行業性虧損。
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但外需市場不景氣。
一方面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許多歐洲政府取消了對光伏的補貼;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光伏業發起了“雙反”調查,最近出了初裁結果,將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產品征收31%-250%的反傾銷關稅,使得中國晶硅太陽能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發布立案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入模塊)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這是我國新能源領域遭遇的首個“雙反”調查。美國商務部于今年3月作出反補貼初裁,稅率范圍為2.9%至4.73%;5月17日作出反傾銷初裁,稅率范圍為31.14%至249.96%。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