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斷鏈” 內蒙古風電業困境重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遼闊,有著發展風電產業的絕佳地理優勢。我國“十二五”期間將打造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中內蒙古就占了兩個,可見內蒙古在我國風電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據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介紹,內蒙古在風力發電方面所具有的任何省區都無法替代的成本、區位、資源等綜合優勢,吸引了所有電力投資企業“爭先恐后”地前來投資大型風電項目。除此之外,內蒙古良好的發展前景還吸引和帶動了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壯大,風電裝備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內蒙古擁有風電裝備制造企業30多戶,主要分布在呼市、包頭、烏蘭察布、赤峰和通遼市。其中整機企業16家,整機制造能力達10000臺(套)。2010年全區已投產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中已實現銷售整機1779臺套,規模達296萬千瓦,銷售收人超120億元。區內風電零部件企業主要為風葉、塔筒制造企業和部分齒輪箱、風機機艙罩等生產企業。全球著名的維斯塔斯、歌美颯,國內著名的金風、華銳等風機制造商均落戶內蒙古。
世界十大風機設備供應商之首的維斯塔斯集團公司在內蒙古設立的生產基地內蒙古呼和浩特維斯塔斯風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其生產能力為風力發電機800臺,該基地業務覆蓋了從風力發電機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所有環節。國電聯合動力技術(赤峰)有限公司現已具備年產300萬千瓦風電整機及配套葉片、400臺齒輪箱及1000臺電機的生產能力,已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風機設備生產供應企業。
矛盾的結合體
近年來,自治區風電制造產業產品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雙饋異步發電技術仍占主導地位,但變槳變速功率調節技術得到廣泛采用,直驅式、全功率變流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智能化控制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風電機組的可靠性和壽命,新產料和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葉片具有良好的抗疲勞特性和減振性能。目前,風電機組抗惡劣氣候環境以及低電壓穿越技術在內蒙古風電設備制造產業得到了廣泛應用。
但是,如今,內蒙古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形成分工協作的完整產業鏈條;風電制造整機組裝企業和塔筒、葉片生產企業較多,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大多在區外,關鍵核心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風電設備生產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的區內配套率有待于進—步提高;由于風電設備制造業競爭激烈,有的企業為了盡早占領市場,沒有嚴格按照產品研發的程序,從科研樣機到產品樣機之間給出足夠的時間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導致風電設備產品的質量不穩定,這是內蒙古乃至全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目前,我國風電開發模式是“建設大基地、接人大電網”,與歐洲分散接人電網的模式有很多不同,因此規模化風電接人條件和環境還有待進—步完善;由于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因此有些企業為了擴大產能,技術工人大多經過時間很短的培訓就上崗,企業中缺少有經驗的高級技術工人、高層管理干部和風電專業技術人才;受制于本地消化有限、外送通道不暢,內蒙古風電產業也存在著“有力發電,無處送電”的窘境,風電場建設和電網建設發展不諧調,這在—定程度上制約了內蒙古風電制造業的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