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服裝企業頻頻倒閉 轉型之路漫漫
虎門服裝業面臨的困境,是“東莞模式”發展到當下遭遇瓶頸的一個縮影,“東莞模式”的崛起之路,早已注定其外向型經濟的結構,每當國際經濟危機襲來之時,東莞總是受傷最嚴重的。
另一廂,在港臺資本為東莞帶來制造業的同時,東莞人沒有與其爭利,而是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傳統的服務業。他們修建了大量的廠房、酒店和餐館,依靠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大量人員消費需求,發展了東莞本地的消費類服務業。
由此而生的問題是,東莞雖然“藏富于民”,民營資本卻沒有廣泛的涉足到制造業乃至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只能依附于外資控制的傳統制造業生存。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在此經濟增長模式之下,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基石。一旦制造業受出口影響出現危機,便會逐漸演化成整個“東莞模式”的危機。
引進高端制造業成對策:土地資源卻嚴重匱乏
對于虎門服裝界的現狀,當地也在進行著轉型升級。
虎門鎮政府經貿辦主任譚志強認為,虎門服裝業擁有的完整產業鏈,是保證虎門服裝產業完成轉型升級的內生力量。
譚志強介紹,目前虎門除了擁有2000家服裝生產企業、18個大型專業服裝交易市場以外,還擁有服裝機械城、原料加工和咨詢培訓等配套企業,已經形成了從人才、裝備、設計、生產、銷售、配套和一體化服務的產業結構網絡。
但即使擁有產業集群的優勢,虎門服裝給外界的印象依然是以代工制造的“中低端”服裝為主,沒有把集群優勢轉化為更進一層的品牌優勢。
前瞻網記者了解到,目前虎門服裝業擁有國際著名品牌1個,廣東省著名品牌約20個,而整個虎門2000多家服裝企業,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品牌已超過5000個。
譚志強承認,相比后起之秀福建、江蘇等地,虎門孕育的一線服裝品牌依然不多。“打造品牌的代價很大,也需要時間,中小企業難有動力自創品牌。”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指出,虎門服裝業已陷入到一種循環之中:經濟形勢向好時,企業沒有生存壓力,難有動力進行轉型升級;經濟形勢不好時,市場前景不明朗,更難有能力進行升級轉型。
虎門鎮委書記尹景輝近期提出,要力爭把虎門服裝服飾業打造成年產值超500億元的全國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并將建立和完善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咨詢、展銷物流和融資服務等六大公共服務平臺。
就在此時,傳出虎門土生土長的服裝品牌“溫純”,已于4月份將其總部從虎門遷往深圳,并且帶走了公司附加值最高的研發設計、營銷等部門。另外還有塔吉、伊韻兒等品牌,也將部分總部職能轉移到廣州或深圳兩大中心城市。
顯然,對于虎門,對于東莞而言,他們想發展的產業亦是深圳、廣州所看中的,而后者或許更具競爭力。
熟悉虎門服裝業發展路徑的譚志強則認為,將東莞現有的特色制造業引向高端發展,構筑一個“金字塔式”的產業結構,是解決目前“東莞模式”困境的一種思路。“以眾多的工廠和完整的產業鏈為基礎,孵化出更多市場承認的高端品牌。”
在譚志強看來,虎門的服裝產業正在往這條路上走,但這需要企業自身決斷的勇氣以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引導。
除此之外,東莞再次聚焦招商,試圖以此方式促進更為快速的轉型升級,東莞市市委書記徐建華給東莞開出的轉型升級藥方是,以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的“三重”建設,促進東莞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此,東莞政府制定了“1+5”招商引資政策,這些政策圍繞引進重大項目展開。東莞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協議引進內資資金2000億元,并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的項目。
東莞期望以此行動,來改變 “滿天繁星,缺乏明月”的現狀。
但梳理東莞現狀,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徐建華面前: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經逼近45%的警戒線,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多了,適合大項目的成片土地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得東莞在與其他城市競爭項目時,往往會處于劣勢一方。
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東莞曾有機會爭取到一汽大眾項目,但最終因缺乏連片的地塊供項目用地,敗給了兄弟城市佛山。
林江認為,除了土地上的劣勢,高端人才、技術工種以及高效率現代服務業的缺乏,是大項目難以落地東莞的原因所在,而這些問題,就目前看來,仍存在著很大解決難度,顯而易見,東莞的轉型升級之路仍然有著漫長的探索過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