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先行 江西贛州對50不達標企業亮“紅燈”
近年來,江西贛州堅持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道路,在建設發展開發區過程中,不僅將生態環境保護設立為入園門檻,還有效延伸鎢和稀土等資源利用,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目前,贛州開發區正在積極創造條件,申報國家工業示范試點園區,通過幾年的發展,欲把贛州開發區打造成全市經濟發展核心增長極。
入園設門檻 50多家企業婉拒入園
前瞻網記者了解到,贛州生態環境好,目前森林覆蓋率達76.2%。贛州不允許發展了經濟,沒了青山綠水。
“在項目引進的時候,綜合開發區的發展理念,對于那些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我們堅決不引進。現在贛州開發區注重的是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企業和項目。”5月21日,贛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黎佐績在接受“走進江西工業(經濟)園區”大型網絡宣傳活動采訪時,表示贛州開發區在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黎佐績介紹,在項目引進時,贛州開發區就對入園企業進行標準性審核,嚴格控制,對不符合開發區主導產業、發展理念和省工藝控制指標要求企業都不允許入園。
“2011年,我們對80多家企業的入園項目進行評審時,其中的50多家企業因未符合標準,被贛州開發區亮“紅燈”,拒絕引進。”黎佐績說。
節約集約用地 以“先行者”探索新機制、新模式
已圈地、囤地為目的的假項目進園區一直是招商引資的“痛處”。合理有效的用地是贛州開發區一直積極探索的。
土地成本是企業運營環節的主要成本。近年來,贛州開發區在“以稅控地”,引導企業自發控制用地規模上摸索出了新模式。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為了堵住企業“囤地”、“ 圈地”的源頭,贛州開發區對落戶企業嚴格按照每年每畝2667元的標準征收土地稅款,并創新全程監管思路,采取建設用地“監管三步曲”,全程監督土地利用。還多次開展了“清土地、清廠房、清項目、清資金”的土地四清專項行動,確保土地高效利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顯示,2011年,贛州開發區在土地稅款征收方面,引進供應的42個工業項目平均用地54畝,與往年相比,單個項目節約用地47%;在土地監管方面,112個項目篩選出88個,通過項目50個,拒絕62項目入園,通過率為44.6%;在土地清查方面,113個項目排查出38家企業存在未按合同約定使用土地,其中收回低效土地6宗,面積625.66畝。收繳違約金658.38萬元。2009至2011年土地供地率分別達到95.9%、83.6%、53%。
資源再利用 組建科研單位欲產業技術突破
近年來,贛州開發區利用生態環境來依山就勢布置項目,以不破壞原有的生態植被,少挖山,少填潭的原則,科學合理做好產業的發展規劃,將鎢,稀土,銅,鋁等規劃成為其主導產業發展。
在高效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方面是贛州近年來一直追求的方向。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9年9月,贛州市在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基礎上組建了江西省鎢與稀土研究院,研究院以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為核心,重點在新興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以及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方面開展研究。研究所的建立,為贛州開發區鎢與稀土產業延伸和資源再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技術保障。
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中心正與全國有關部門公建研究循環經濟,一旦技術上得到突破,將使得整個鎢、稀土行業等再次提高產業資源利用率。
“贛州開發區是江西省生態示范園區,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真正把贛州開發區打造成生態、環保、低碳的工業園區。”黎佐績信心滿滿地道出了開發區的發展方面。
2011年,贛州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93億元、15.9億元、300億元和113億元,實現了較快穩定的發展速度。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