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打造生態江城
吉林市積極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經濟綜合示范城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是吉林市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導向。目前該市正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在吉林市周邊地區,一些企業正在開采一座可再生的露天“煤礦”——用秸稈資源生產燃料。并且,東福集團、禾豐能源、方圓能源等企業已經將生物質成型燃料投放市場或用于企業內供熱。生物質燃料來自于農田,燃燒后的灰燼又作為肥料還田,構成一條循環經濟鏈條。
生物質能源是吉林市正在大力開發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的一種。
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到,“十一五”以來,吉林市依托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水電、風電、生物質能源、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為“十二五”節能減排和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吉林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資源條件較好,但除水電開發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外,其他能源開發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十一五”末期,吉林市水電裝機306萬千瓦,占全市電力裝機的66%。2010年,水電發電量60.95億千瓦時,占實際年發電總量的40.5%。
吉林市生物質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條件逐漸成熟。蛟河凱迪公司2臺3萬千瓦生物質電廠預計年內可建成投產,益海嘉里、樺甸凱迪和磐石大唐等生物質電廠也在積極籌建之中。秸稈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企業已達10多家,目前建成生產線52條,具備35萬噸成型燃料生產能力。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批準建立的第一個大型燃料乙醇生產基地,具備年生產60萬噸燃料乙醇能力,2010年生產燃料乙醇44.7萬噸。吉林市風力資源具備較高的開發價值及電網接入優勢。吉林市確定了在2020年前集中建設百萬千瓦級風電項目的發展目標。受到資源條件的限制,目前吉林市還不具備開發建設太陽能電場的條件,只適合建設與建筑相結合的光伏系統。
在確保傳統能源供需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吉林市能源產業發展的優先選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化對于保障吉林省和吉林市能源供應,調整優化地區能源結構,落實國家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今后一段時期,吉林市將以國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為導向,充分利用吉林市的資源優勢,集中開發生物質能、鼓勵發展太陽能、合理布局風電、積極推進水電,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促進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做出貢獻。
吉林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將重點建設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利用、太陽能光熱和光電利用、風電旅游開發一體化、水電開發四大工程,實施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生物質集中供熱改造、太陽能光電光熱利用、主城區及小城鎮風電旅游示范、豐滿大壩重建等25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113.35億元 。
其中,豐滿水電站大壩重建工程引人關注,項目總投資93.43億元。該工程計劃新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及新建引水發電系統,重建工程裝機容量為1480MW。豐滿大壩重建工程的建成和運行,在保證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而獲得相當電量的同時,按節約原煤量計算的火電廠替代方案標準狀況下,每年可減少因燃煤發電排放的一氧化碳氣體約186.07噸、碳氫化合物約73.62噸,減排二氧化碳179.76萬噸,減排二氧化硫720噸、氮氧化物486噸。項目減排溫室氣體及其他污染物效益顯著。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預計25個重點示范項目建成達產后,年可替代標煤72萬噸,相應可減排二氧化碳180萬噸、二氧化硫0.29萬噸、氮氧化物0.19萬噸,對全市“十二五”節能目標貢獻率將達到10%,節能減排實施效果顯著。
按照吉林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化的總體目標,到2014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150萬噸標準煤/年,較2010年增加50萬噸標準煤/年,其中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規模達到40萬噸;在5個建制鎮實施生物質供熱、供氣示范工程,秸稈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新增新能源裝機16.6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1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6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吉林市將打造成一個生態江城,成為國家級生物質加工示范基地、太陽能推廣基地、風電旅游示范基地和東北水電生產基地。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