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毒大米產地與化工廠為伴 重金屬治理為何如此難?
廣東鎘超標事件持續發酵。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5月18日,廣州市食藥監局官網公布了查出重金屬超標的8批次大米及其生產廠家,其中6批來自湖南的攸縣、衡東等地。5月21日,廣東省食安辦通報檢出重金屬超標的31批次大米,其中來自湖南產區的最多,涉及株洲、郴州、常德、益陽等多個地市的10多家大米品牌。
沿著這些產地上溯,連日來深入湘南,輾轉攸縣、衡東縣、衡陽市數地,歷時四天,試圖解開問題大米的背后成因。
在調查中看到,此次涉事的衡東縣東洋米廠,其所在的衡東大浦鎮,小小的鎮子即聚集了美侖化工、創大、金宇等10多家工礦企業,部分企業經常趁夜排污。而在湘江流域內的郴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等地,這類大中型工礦企業已達到1600多家,工業廢水和廢渣大量排入湘江。不排除超標的重金屬通過工業污染進入大米的可能。
不過,湖南省環保廳宣教處處長陳戰軍5月21日向媒體表示,目前未監測到攸縣、衡東縣兩地環境中出現的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因此暫未發現問題大米中重金屬的來源,“我傾向于認為是肥料帶入的。”
一部分農業專家也認為,湖南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可能來自磷肥。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表示,不當施用磷肥會造成土壤鎘污染,已經獲得國際公認,在部分歐美國家,磷肥中的鎘含量被嚴格立法限制,我國也在2002年初擬定了《肥料中砷、鎘、鉛、鉻、汞限量》標準草案。“但在湖南的農業生產中,這一標準未得到有效的落實。”
工業污染和磷肥濫用,誰才是造成問題大米的真兇,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在仍在進行的調查中,最終答案尚未明朗。
不過,無論污染源來自哪里,市場監管中的缺環都不容忽視。
“以前大米并沒有重金屬檢測這個項目,更多的是側重于查米的外觀和微生物指標。”衡東縣質監局副局長劉志雄說,國家大米檢測體系中缺乏重金屬檢測相關標準,“而且省級以下質監部門也沒有重金屬檢測設備,這些都導致重金屬超標難以杜絕。”
風波中的攸縣米商
5月21日上午,攸縣大同橋鎮大板米廠,倉門緊閉,大米加工車間空無一人,碾米機電閘已經拉下,旁邊堆放著10多包未賣完的“仙桃”牌大米,看門的吳先生百無聊賴地看著電視。
大板米廠是此次廣州公布的重金屬超標大米廠家之一。吳先生表示,米廠從今年3月就已經停工,此前廠里有6個工人,生產用的稻谷主要從大同橋鎮周邊地區的農戶手中采購,原來米廠每年都要賣3000多噸大米,被檢出鎘超標后,“兩個多月沒有賣出一粒米。”
由于問題大米被廣州質監部門查封,大板米廠賣給廣州采購商10多噸大米的3萬多元貨款,也被對方卡住不給,使得米廠的資金鏈斷裂。
前瞻網了解到,衡東縣大浦鎮的東洋米廠是這次上黑名單的另一家廠家。在大浦本地大小12家米廠中,東洋米廠產量最大,年產近2萬噸,也最為知名。“以前廣東、永州等地的大米采購商都是主動上門,一車車地從我們這里進米,出事后,現在外地人基本不來了,連一些湖南本地的老客戶也不再上門。”米廠的陽老板表示。
“我們的米都是從衡東縣和衡南縣等地農戶手中直接收購,以前每個季度衡東縣質監部門都會抽檢,都沒有說我們重金屬超標,我們廠的米我自己也吃,一直不知道這米有問題。”陽老板至今對于鎘超標的來源疑惑不解。
目前衡東縣質監局已經從廠里取樣,送到湖南省質監局進行復檢,以確定是否有鎘、鉛等重金屬超標。衡東縣質監局副局長劉志雄向本報透露,如果東洋米廠的大米復檢合格,會允許其恢復生產。
大米事件曝光后,攸縣和衡東縣都采取了應對措施。攸縣政府在5月21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已經對該縣涉事的三家米廠進行執法檢查,同時要求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將問題大米召回下柜;同時對全縣米廠進行抽樣檢查;衡東縣則只對涉事的東洋米廠進行停產、抽樣送檢。
“我們調查了,攸縣三家涉事米廠均為手續齊全的加工企業,而且3家企業周圍10公里內并沒有重金屬企業,污染到底從何而來?現在還不清楚。”5月21日,攸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彭瀅表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