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現國內最大鈾礦 縮短5年勘查周期
我國鈾礦資源探明再獲佳績。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于世界級大礦行列。
11月4日,從國土資源部了解到,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
所謂“煤鈾兼探”,即根據區域礦產分布規律,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鉆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巖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在發現并圈定一系列重大鈾礦找礦靶區后,決策開展鈾礦勘查會戰。
據悉,在此過程中,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組織了分別隸屬于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和地勘局的4支勘查隊伍、28臺鉆機、500余名勘查技術和施工人員,施工會戰300天。
新華社形容,“‘煤鈾兼探’找礦新思路實現了一礦變雙礦的創舉。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在該地區既勘查評價了一處資源量達510億噸的超大型煤礦,又發現了一處超大型鈾礦。不僅節省了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同時也縮短了4至5年的鈾礦勘查周期。”
據介紹,在國土資源部推動下,“煤鈾兼探”思路正得到推廣應用,促成了中國鈾礦勘查開發格局的轉變。大營鈾礦勘查重大突破是中國建立“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以來的一次實踐。中央地勘基金特有的運行機制及其決策迅速、投資到位等優勢促成了此次鈾礦勘查重大突破。
中國的鈾資源數據極難查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09年版鈾紅皮書《2009鈾:資源、產量和需求》中估算,中國探明的鈾礦儲量為17.14萬噸,但目前還沒有具體明確的礦儲量數據。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