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研究表明:戀童癖IQ低于正常值10-15個點
戀童癖不是一種癥狀,它是很明確的一種”性變態“(疾病)。ICD-10乃至和相對公認權威的精神疾病分類DSM-IV均將“戀童癖”歸類為一種病理狀態(”精神疾病“),它是“一種對兒童——通常為發育前或青春早期的男孩或女孩的病理性性偏好”,“病理性”很重要,若無此詞,那么“一種性偏好”只會構成“戀童”傾向,是為”戀童癥“,構不成“疾病標準“。
當然,這里還需要厘清一些概念——特別是”社會文化“方面的概念,比如某些社群是允許女性10來歲結婚的,這種情況則不構成任何”戀童“情境…
戀童癖多見于男性,女性亦有,但是極為罕見,這種疾病具有明顯的性別傾向性,罹患本病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附帶說一句,所有精神病的診斷,都有一條似是而非的判定要素,即本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病理狀態,若有意識到,則不構成”精神病“,至多是”惡劣心境“):
1. 社交能力不足,對成年異性有強烈的焦慮感(無法與異性建議穩定的情感聯系,不絕對,下述);
2. 嚴重的強迫性人格或依賴性人格;
3. 性功能異常(男性多有ED,懂的…);
4. 單身(不絕對,下述);
5. 一般傾向于10-14周歲兒童,更小的也有,但少見。
至于致病因素,其實學界也多莫衷一是,不過概括下來,主要包括有:心理因素以及影響心理的任何因素(自卑、挫折感、社會家庭事件促成壓力等等)、病理因素(本身存在心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智力低下等)、其他一些可干擾腦功能的因素(吸毒、酗酒)。一般而言,病因是一種綜合概念,不存在非常單一的因素(非“一元論”的)。
戀童癖還可以通過目標”對象“進行細分,即所謂的同性(戀)戀童癖、異性(戀)戀童癖、亂倫戀童癖(只以親屬兒童為對象)等等,這種區分對于診斷和治療本身的意義并不大,但是對于預防可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里有點意思的是,現在社會上多有稱呼“蘿莉控”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專業的精神病詞匯,稱為“Lolicon”(源自…納博科夫,大家懂不懂?),繼而被日本人發揚光大,是一種對年輕女性(女童)有“特別興趣”的情境(大家懂的…當然我這里是嚴肅的,戲謔用詞不論,雖然目前社會,特別網絡用語上,多取了戲謔或中性的含義),對此使用“戀童癖”或許有點過火,但是“戀童癥(傾向)”應該是確定的;相應的貌似還有“Shotacon”,好像是“正太控”。
戀童癖按表現,也有不同的劃分。大體分類和精神分裂癥類似,即所謂的:
1. 回歸型——可愛大叔,表面正常,甚至有正常戀愛/婚姻史;
2. 攻擊型——不解釋,大家能嗅出火藥味,是吧?
3. 固定型——典型特征(參見上文)。
關于治療,無特殊(常規精神病治療方式),要著重指出的是所謂的“化學閹割”,其實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考察。
基本上想到這些。再有需要指明的一點是,關于rape/猥褻幼女(幼童),倒未必指向“戀童癖”,可能只是法律上所說的“施加對象特殊”這一情況(當然不是否認其中確實有“戀童癖”)。“戀童癖”和所謂的“偷盜癖”一樣,涉及更多的道德/法律問題,而不僅僅是醫學問題,這是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