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大亨李兆基:僅次于李嘉誠的華人富豪
2014-07-10 15:15:25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保值的最佳辦法
從6歲開始, 李兆基就被父親安排進家里的商鋪學習做生意。他發現打金師傅每天都會偷金。但鑄金匠是奇缺人才, 得罪不起。進退兩難中, 他決定自己學習鑄金技術, 不再受制于人。到12 歲時,李兆基已熟練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術。
“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后來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 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持有實物才是保值的最佳辦法。”
看到15 歲的兒子已能獨掌大局,李介甫干脆將順德的兩間店鋪都交給李兆基,自己專心經營廣州灣的生意。
內戰時候,眼見世道江河日下,父親希望李兆基另謀他路。1948 年, 已經做了5 年掌柜, 得到充分磨練的李兆基, 帶著1000 塊錢只身來到香港。
初到香港,李兆基在幾間銀鋪掛單,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當時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相關生意十分興隆。上世紀50 年代初,李兆基意識到香港將成為中國通向世界的橋梁,于是轉行做五金和進出口貿易,生意也十分順手。
當時的香港工商業迅猛發展,人口急劇增加,使得李兆基決定向地產進軍。投資表現引人注目
1975年,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地產公司——恒基兆業。1981年6月,在香港成功上市。
李兆基在買入土地、樓宇銷售等方面做法獨到,很少從政府買地。
當時,港英政府發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要多年后才能兌現,李兆基便以現金購入農民手中的“白條”,既大受歡迎,又價錢便宜。等政府一宣布開發計劃,大量權益書就會變成可開發的地皮;另一途徑是收舊樓,并樓極其艱辛復雜,一個業主不賣就會滿盤皆輸,但恒基兆業卻對此情有獨鐘,幾十年來,并樓無數。
銷售方面,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體出售。于是,李兆基創造出分期購買(按揭)的辦法建樓賣樓,結果大受中等收入階層歡迎。
看似順風順水的生意,中間也有波瀾。李兆基與劉惠娟在1959年成婚,婚后生下三女兩子。15年里,劉惠娟一直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但是恒基兆業獨立門戶之后,她開始參與經營管理,與李兆基的意見分歧導致夫妻不和最終離婚。此后,劉惠娟長期居住在加拿大,一心向佛、低調生活。
地產生意做大后,李兆基也致力于多元化經營。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他先后收購了中華煤氣、香港小輪以及美麗華酒店集團的控股權。
早在1980年,恒基兆業就投資參與了廣東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的項目。1990年以后,恒基兆業又在內地參與大量商業樓宇項目。此外還把事業拓展向海外,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參與投資,并獲得豐厚回報。
李兆基在投資領域的表現格外引人注目。他先后斥巨資大量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國企股票,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國電力、中石油、中海集運、平安保險、交通銀行、神華能源、建設銀行等眾多企業都得到他的垂青。2007年,兆基財經的500億資產已經變成2000億規模,李兆基也被譽“亞洲股神”。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