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富豪:有錢沒權 從商不從政
馬來西亞華人新兵只占總數0.29%
而馬來西亞情況則不同,馬國主體民族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與華人信仰、生活習慣不同,兩族極少通婚。印尼華人因為遭到長期歧視而對政治漠不關心,但馬來西亞華人在獨立前,在政治上就很活躍,表現的比較團結。只是長期以來,華人參軍熱情很低。2010年,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扎希在國會稱,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華裔參軍,僅占新兵總數的0.29%,為此而質疑“非馬來人愛國精神不足”。
雖然馬國國防部長這一番言論招來輿論抨擊,但卻也道出了事實。馬來西亞實行志愿兵役制,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華人普遍認為在軍隊內晉升的機會不大,當兵熱情很低。一名服役21年的馬來西亞華裔二級準尉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回憶說,他1989年參軍面試時,同一批300人只有他是華人。被派往某基地受訓。那里3014名軍人中華人只有兩個。2004年,這位二級準尉在同一基地當教官,教過的華人只有兩個,其他的都是土著馬來族人。
中國軍人地位曾低下 華人不愿當兵
馬來西亞國會里盡管早已擁有與人口相稱的議員(約占三分之一),但軍中一直鮮見華人身影。這其中有諸多復雜因素,概括來說,既有傳統的影響,也有現實的因素。
先秦與漢唐時代,中國人曾經很重視軍功,漢代有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唐代李白也留下了“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的詩句。但自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重文輕武”奉為國策后,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用各種辦法削弱漢唐以來的民間尚武風氣。在這種文化下,宋代開始即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民間諺語,尚武精神幾乎蕩然無存。宋以后的中國歷史上,軍人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無人愿意當兵,只有奴隸、罪犯等社會邊緣人群被迫充軍,這使本已低下的軍人地位陷入惡性循環。清末梁啟超看見日本軍營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際,場面非常熱烈。梁啟超感慨道:“中國歷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何相反之甚耶!”
中國北方人愿當兵 但華人多南方人
雖然受儒家傳統影響,中國人崇尚文治、鄙薄武功,但華北、中原、西北等地中國人卻豪放尚武之風蔚然。及至近代,除了湖南等少數地方,北方人參軍并建功立業之風明顯盛于南方。但東南亞華人華僑祖籍多為福建、兩廣等華南地區。廣州、泉州等地,唐代以來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海上絲綢之路重鎮,這里的人民很早就跳出傳統中國人“重農抑商”、“君子講義不講禮”的束縛,崇商重利,善經營、講實惠。顧炎武就曾說“泉漳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皆然”。因此,祖籍華南的華人華僑在經商、積聚財富方面成績卓然。
馬來西亞軍隊的前身是獨立前,上世紀30年代英國招募馬來族人組成的殖民軍。在1948-1960年的“緊急狀態”時代,英國依靠英軍、英聯邦澳、新等國軍隊,與馬來族部隊一起,聯合鎮壓了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發動的游擊戰爭。這場戰爭深刻的撕裂了馬來人與華人的族群關系。因此獨立后,馬來人在掌控國家大權的同時,牢牢掌握著軍隊,通過各種明里暗里的規定與潛規則,不歡迎華人參軍。
馬來西亞軍隊一直實行志愿兵役制,華人普遍經濟條件不錯,而軍隊又是有著自己文化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社會群體,任何國家的軍人,相對于平民,都是犧牲多、奉獻多而回報少,受傳統觀念與諸多現實因素影響,從軍自然對華人吸引力不高。在以上諸多因素作用下,馬來西亞軍隊鮮見華人身影就不難理解了。
結語
在東南亞各國近百年來的風云變幻中,馬來西亞華人在夾縫中求生存,沒有被同化掉,也沒有丟掉華語,在堅持自己文化根的同時又能相對較好的理順與主體民族的關系,他們重商輕政同時又抱團維權,頑強的開創了一片天地。作為母國的人民,作為同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在21世紀的現代國際關系中,應當懷著包容的善意之心來支持并理解他們。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