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的萬通和馮侖:與史玉柱失之交臂?
萬通地產與馮侖“遲暮”
殘酷的現實是,作為國內“資歷”最老的上市房企之一,萬通地產如今已完全“掉隊”:其年營業額一直在30億到50億元之間左右徘徊,與同時期成立的SOHO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更遑論千億體量的萬科。今年2月初,公司發布業績預警,預計2014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2013年相比減少50%以上。
也無怪乎會有地產人發出慨嘆,“英雄遲暮,人才輩出。二十年前的盟主,今天或許只是江湖中的三流高手。”
而淪為“三流高手”的原因,通過馮侖退出萬通時各方的言論可窺見些許端倪。彼時有媒體爆料稱,長期的業績疲軟讓股東對包括馮侖在內的公司管理層頗有不滿,甚至有心急的股東認為“一心撲在立體城市和美式資產模式上的馮侖,只是將傳統地產業務當成其它業務的來錢渠道,并不care企業的發展。”
更具針對性的說法是,多年以來,人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公開場合聽到
一家老牌上市房企卻毫無拿地的激情,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萬通的癥結所在。這種“無心戀戰”導致的后果是,在過去的十年間,馮侖與其萬通始終未能給這個行業呈現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淪為“三流高手”也便在所難免。
作為對比,當年的“
他不得不面對的尷尬是,個人久負盛名,但企業在自己手里,越做越小,逐漸被越來越多后起之秀趕超,多次企圖“翻身”的努力,都顯得頗為有心無力。
上一次“有心無力”的嘗試,是他在2009年提出的“立體城市”概念:在大約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組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可容納15萬~20萬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但這一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項目計劃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搖擺而最終擱淺,“淪落為普通商業綜合體,與一般房地產開發并無二致”。
而這一次,萬通地產的調整力度之大,令人側目。“介入基于互聯網的娛樂、文化業務”的重組計劃,甚至令業界一度產生了“萬通將要剝離地產業務”的猜想。
但這種調整,對于地產界元老級的馮侖和萬通來說,似乎沒那么容易。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12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