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我是一個“瘋狂”的人 期待被年輕人替代
二、 談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6月9日,在紐約經濟俱樂部演講后的交流問答中,一位企業家提問稱,與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形成對比的是,很多美國投資者抱怨在中國市場很難取得成功。馬云對此給出他的看法和建議。
觀點1: 要始終有耐心,始終為未來計劃
馬云:首先,中國市場上有很多成功的美國公司。說到商業,你得始終有耐心,始終為未來計劃。像Microsoft,IBM,oracle,Walmart等等,他們在中國特別成功,因為他們在那兒已經有10年、15年、20年。
如果你想征服中國市場,你想靠速度中國市場,你不會贏的。你得想未來十年、二十年內我能怎樣讓中國有所不同,我怎么做得更好,服務用戶做得更好。曾經我們在中國戰勝了eBay,別人以為我們是免費。不,我不認為免費是一種商業模式,但我們必須為客戶培養起獨特的核心價值,不斷試錯,我們才能生存下來。當然我們也知道,eBay輸了可以回美國,我們輸了無處可去。
觀點2: 保持長遠的眼光+改變自己,會有更多成功
馬云:在美國商業和中國政府之間,現在的確還有一些問題,但中國企業在美國也是一樣,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你有耐心,如果你眼光長遠,考慮未來十年二十年,犯足夠多的錯,改變自己,我打賭下一個10年、20年中國一定會出現更多成功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無法阻擋。
3、談中美關系
每一個到美國訪問、演講的中國企業家,都免不了被問“怎么看待中美關系”,以健談、坦率著稱的馬云更容易遇到這個問題。10日的專訪中,CNBC主持人DavidFaber(大衛.法柏)問馬云是否擔憂中美關系。9日的紐約經濟俱樂部交流問答中,也有美國企業家問到這一問題。
對此,馬云表示,自己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個商人和企業家,但是相信互聯網的存在,將幫助中美兩國更加了解對方。
觀點1: 互聯網幫助中美雙方了解彼此
馬云說:“二十年前,在我來美國之前,我以為我已經很了解美國。但當我到這里的時候才發現,不!這并不像我從書里學到的那樣。在座的朋友們,如果多次去中國,你們將知道中國也和你們想象的不一樣。遺憾的是,我在美國看到那么多中國問題專家,他們可能每年只去一次中國或者一次都沒有,但他們成為了‘專家’。”
他舉例說,自己經常聽到一些批評,特別是對中國政府的批評,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環境的誤解,而事實上,世界最大的十家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就有四家。如果中國的互聯網真的受到那樣的壓制,不會有機會做到現在的地步。
馬云認為,互聯網的存在,可以幫助中美兩國更加了解對方。“溝通,能讓兩個國家,兩國的年輕人更好地相互理解、學習、欣賞,這些會使世界變得更好。”
觀點2: 中美可以也需要為一些共同目標一起努力
無論是兩個企業,還是兩個國家,都必須學會合作,只有合作才有未來。“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商人。我必須了解我的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盡管商場如戰場,我從沒想試圖扼殺他們。戰場上是別人死了,你贏;商場是別人死了,你也不一定贏。你得學會和競爭者合作,從競爭者身上學習,關注客戶、關注年輕人、關注未來。這是我一直以來堅信的。政治……或許也是這樣?”
馬云向美國聽眾介紹了中國宗教和哲學中的“包容”。“我想問問在座的美國朋友,有多少人了解中國的宗教:佛家、道家還有儒家?西方的宗教是基督教:無論它是好是壞,你必須找到一個對手。中國的宗教,佛家,講究人的內心,怎么了解內心自我,怎么使你的內心更能包容他人;道家,講求如何天人合一;儒家,講究你如何在社會上有規有矩的生存。所以在我們的哲學、文化里,不需要找一個對手,你的對手是你自己。如果中國能繼續堅守我們自己的哲學,我認為我們根本不會有什么問題。”
他認為,今天的美國和中國為了一些目標必須共同努力,比如艾滋、癌癥、貧窮、疾病、空氣、氣候變化等等。如果中美的大企業是這樣的,那么小企業也會以之為榜樣。
而合作的前提是,兩個大國首先彼此尊重對方、感謝對方。“假如中美聯合起來,懂得欣賞、感謝和幫助對方,很多事情都會發生變化。”
在接受CNBC專訪時,馬云表示對中美關系積極向上發展抱有信心。
觀點3:幫助美國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對中美都意義重大
除了應對疾病、貧困、環境問題,還有一件事值得中美兩國兩手攜手努力,那就是幫助美國中小企業進入中國。馬云在接受CNBC專訪時提出,幫助美國中小企業銷售商品到中國,對中美都意義重大。
當前,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幾乎已經和美國人口一樣多,十年后這個數量將達到5億。下一個10年、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買家,而龐大的中產階級對優質商品的渴求,正是美國中小企業的機會所在。
而對于中國來說,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現在因為互聯網,因為全球化趨勢,中國必須改變。“下一個10年,中國應該學會進口,如果始終保持出口,如果都是工廠,可能會帶來很多附屬問題。”馬云稱,中國目前越來越關注空氣、水、食品安全以及氣候變化問題,這些問題的改善,將會幫助中國發展得更快。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