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行行長楊凱生:余額寶95%的錢其實回到了銀行
主持人 陳龍:
昨天看到一個數字,21世紀經濟報道講的是八千億。
楊凱生:
五千億也好,八千億也好,一萬億也好,銀行業資產150萬億,不構成顛覆性沖擊,不是這個概念,但是它帶來什么影響,銀行為什么缺錢,銀行為什么拼命拉存款,因為錢被余額寶吸收掉了,這個也是不了解情況,余額寶作為貨幣基金,95%又存回了銀行,轉了一圈,錢又存回銀行,流動性在銀行里,但是發生了兩個變化,什么變化?由于余額寶許諾的利息收益比在銀行活期存款要高,因此,有些銀行資金比較富余,認為我不必要以這么高的成本吸收閑余存款,有的銀行資金相對緊缺,愿意或者不得不用較高成本吸收余額寶存款,因此這就會造成存款在不同銀行之間的一種結構調整,本來社會公眾,消費者的錢存在甲銀行的賬戶里面,現在買了余額寶以后,余額寶錢存回甲銀行,甲銀行說資金成本太高,我不要了,乙銀行說我要,因此出現銀行間結構調整。
銀行品種結構出現調整,大部分資金還回到銀行,原來在銀行表現儲蓄存款甚至企業存款、個人儲蓄存款,現在現在同業協議存款,存款品種發生變化,所以它對于銀行所謂影響,在不同銀行之間,出現存款此漲彼消,不同存款科目出現此漲彼消,這個影響是顛覆性、致命性,我覺得恐怕還談不上。
隨著真正的利率市場化,隨著存款利率的將來完全放開,首先在存款品種中的差異可能就會不存在了。它現在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流動性強,因為可以T+0,以往許多貨幣基金為了保證自己的流動性不出問題,都采用T+1,甚至有的T+2這種方式?,F在余額寶在技術上搞了一個T+0,這樣的話使得公眾覺得很方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將來我想如果隨著規則統一,隨著各種貨幣基金都可以這樣做,隨著有些基金公司也想這樣做,但是系統現在還需要調整,等這些工作結束了以后,這個產品和其他產品相比,還有什么突出優勢,這個就值得進一步觀察了,還會不會有那么大的一種優勢,比如說流動性和別人也一樣,利率和存款也是一樣或者等等,這個優勢我覺得恐怕就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階段性的現象了。
主持人 陳龍:
我這里想插一句,因為如果我們看一下每個的貨幣基金的歷史的話,就是如果不看互聯網,只是看貨幣基金,它也是在1977年左右,大概美國貨幣基金攬存占到銀行口攬存1%左右。實際上它在后面,1978年以來,美聯投行給了貨幣基金,寫支票的功能,也當成錢用,又有利息,爆炸性增長。
如果看一下美國,實際上在利率自由化以后,它的貨幣基金存款搬家現象長期來說是很明顯的,我知道一個數字,因為我寫一過篇文章,2001年的時候,大概貨幣基金的總量占了銀行活期存款的總量相對比率是4倍,所以如果問我的話,我覺得我完全同意現在貨幣基金剛產生的時候,確實有一個市場利率比存款利率要高,套了這樣一個時間,但是因為貨幣基金盈利模式不一樣,所以長期來說,如果看美國歷史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逼著商業銀行要轉型的。
這個角度來說,我現在的理解,我看到很多銀行一般討論主要兩個點,一個是是在說監管可能是要套利,另外一個覺得利率自由化以后就沒有空間了,從美國歷史來看,有非常長的空間,占到貨幣基金攬存跟銀行總量相比一點不輸于銀行,這是美國告訴我們一個理解。而且跟互聯網不是沒有直接關系,貨幣基金本質就是這樣。這里我有一些擔心,銀行可能還沒有足夠地去重視它,我想聽一下你們是怎么看的。
楊凱生:
恐怕不能說銀行不夠重視,實際上許多銀行現在飽受批評一條,就是為了拉存款不擇手段,當然這個現象好壞,姑且不去評價,起碼說明了他們對于資金穩定是很重視的。那么這樣貨幣基金的發展會造成了銀行負債結構的變化,甚至負債總量的調整,這個都會變的,但是這個再往下說,延伸出來問題,負債結構變化、負債成本的提高,甚至負債總量的減少,必然都會體現在銀行的資產,就是貸款,貸款的利率是不是會上升,貸款總量是不是受到壓抑,因為有貸存比的指標,肯定要保證符合監管指標。
在這樣情況下,也許是不是能夠促使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育,直接融資更多地取代間接融資,實際上銀行現在是非常歡迎直接融資能夠快速地增長,銀行實際上我坦率地說,工商銀行作為最大的信貸銀行,我們看到每年的貸款,以這樣的速度上升,實際上我在當行長的時候,包括我們董事長、高管層,都是挺擔憂的,喜憂兼辦,擔憂成份更大,并不希望自己規模無限擴張,說影響擴張銀行就會很著急,實際不是這個概念,我們確實在追求一條本身資產規模不無限擴張,但是可以無限發展的這么一條路子,所以現在簡單地把許多事情看作是競爭,銀行急了,在競爭,好像不完全是這個概念。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