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談特高壓:只論不干是誤國
2014-03-27 16:25:18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那么特高壓怎么辦?到底該不該建?就我個人觀點來看,我贊成搞特高壓。因為現在的情況在發生變化,都12.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了,華東電網裝機容量可能比當時全國電網容量都要大。有人說既然直流不爭論,就搞直流算了,別搞交流了,這是技術問題,只有直流不搞交流行不行?我說一百年以前愛迪生跟特斯拉兩個人的爭論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現在的電流難道只有直流嗎?難道只有交流嗎?為什么電網當中,直流也有,交流也有,舉一個最形象的例子,華東電網是最大的電網,假如它是水池子,那么多支流往他那送,有從橡膠壩來的電,有從葛洲壩來的電,也有從三峽來的電,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一條河斷流了,對水位有什么影響?就象直流輸變電突然發生雙基閉鎖了,會有什么影響?水位要波動,需要有功補償和無功補償,如果沒有直流,只有交流,能夠進行有效的有功補償和無功補償嗎?不能。
一方面國內爭論不休,另一方面墻里開花墻外紅,外面人羨慕的不得了。克林頓時期美國能源部長在美國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美國在電網上應該向中國學習。這次國網公司在巴西中標,此前他們曾經問我為什么搞+-800而不是搞+-500?我說如果搞+-500,可能要多修兩到三條線,高壓輸電通道省下來了,改成+-800以后,最后國網公司中標了,這是第一個特高壓走到外面去。
國網公司通過特高壓把全國一聯,將來就改不動了,變成更加壟斷了,是不是會出現這個情況?最近流行一本書,《第三次工業革命》,克強同志專門推薦了這本書,書中重點講了一個觀點,第三次工業革命很可能是能源網和信息網的融合,在未來,也許每一個微小的單元發出來的電都可以送到網上去,而需要用電的人都可以從網上獲得需要的電源。就像我們現在的信息互聯網一樣,我們有手機,有個人電腦,這些都是終端,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放到網上,其他人都可以從網上獲得信息,將來能源可不可以這樣,現在有屋頂發電,有小水電,有風力發電,有生物質發電,可能還有波浪能發電,各種各樣的電能,將來是不是都可以送到網上,需要的人也可以從網上下載,我覺得這種設想并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如果這種情景能實現的話,一個基本的物理條件就是必須聯網,之所以美國短信你能收到,因為互聯網是聯通的,我們的太平洋海底電纜是通到美國的。其實看上去是無線,實際上最后還得走有線,無線發到基站,最后進到太平洋光纜,太平洋光纜通到美洲,美洲上來以后再變成無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情況。如果將來能夠做到能源網和信息網的融合,沒有互聯電網怎么能行?有條件的把網做大,沒什么不好。并不會產生哪家公司就一定壟斷,可以采取很多辦法,現在叫混合所有制,要求央企、壟斷性企業都要考慮。現在每個單位都成立了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我跟國網公司領導也講過,我說你們也應該動動腦筋,不能人家說這么改也不行,那么改也說不行,哪些能改?現在搞那么多輸變電線路,向上直流也好,溪洛渡出來的也好,都是國網公司一家投資的,將來能不能變變,能不能變成混合所有制投資?比如向上交流,假如50億投資,國網能不能占大股,可以讓社會資本投資,我聽說他們也接受了這個觀點,相對來講比較容易改,只要思想想通了就能改,可以引入混合所有制。不能永遠爭論不休,如果實在認為不應該干,也應該有人出來說句話,應該把電網變成真正能夠為國民經濟作出貢獻的網。
現在大家講智能電網,有的時候還刻意回避,不講特高壓,如果問某個人心目當中的智能電網都是什么樣的,好象都是模模糊糊的,好多搞電的人也模模糊糊。江澤民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研究得很透,他說你們的翻譯就有問題,為什么有三種英文翻譯:SMART Grid、INTELLIGENT Grid和modern Grid。我們好象覺得哪個都對,后來問外交部,說用modern Grid是美國提出來的,modern Grid范圍更廣,現代電網;SMART跟INTELLIGENT Grid本身有區別,SMART是體育運動上經常用的詞,如運動員反映迅速;INTELLIGENT指頭腦,如愛因斯坦,腦子很聰明,你想不到的事,他想到了。比較起來,電網是不會思考的,只是對外界反映迅速,立即作出迅速反映,按這個應該叫SMART Grid。
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智能電網到底是啥東西,在電力行業當中,下一階段,不是像前十年、二十年那樣追求數量的增加,而是在技術進步上可以做很大的文章,聽起來是個挑戰,對商家來講是非常大的機遇。如發電設備方面的上海外高橋三期,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每千瓦時煤耗僅275克。而小機組淘汰任務還很多,特別是自備電場,一部分不能淘汰,是必須的,比如自己要供蒸汽,或者自己有廢棄物需要燒掉。但是也有些是為了稅收,自己發電,一度電0.3元多,從電網公司買來,就得0.6元、0.7元,干嗎不自己發電?雖然是小機組但也能賺錢,因此國家在稅收政策、財稅政策要做適當調整,對于那些不是必須要保留的自備電場,應該在稅收政策上進行鼓勵淘汰。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