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家族企業真的“富不過三代”嗎?
2015-12-09 11:15:56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和訊網
華人家族企業中,新鴻基地產集團(Sun Hung Kai Properties)和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Henderson Land in Hong Kong)通常被認為是亞洲二戰后經濟成功的標志。然而研究表明,相比于世界其它國家的家族企業,華人背景的家族企業往往壽命更短,這主要是由于華人家族企業不信任外人、游子心態以及其它的一些弱點。那么中國的家族企業要如何才能提高生存的幾率呢?
為了更深刻地了解這一問題,最近我與兩位專家進行了溝通:香港科技大學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創始人金樂琦(Roger King)以及該研究中心的副總監彭倩。以下是會談摘要。
問: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華人家族企業的持久力有一般有多強?
答:中國有句俗語,如今經常被當做是一種魔咒:“富不過三代”。在其他國家的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表達。
研究表明家族企業的持久力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然而,華人家族企業似乎特別容易早夭。統計顯示,全球100家最古老的家族企業中沒有一家是華人企業。這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實,與中國的悠久歷史、豐富遺產、遼闊的地理和眾多的人口不成正比。而中國的相鄰島國日本,則在全球十大最古老家族企業中占有9席。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金剛組株式會社(Kongo Gumi)也是日本企業,自公元578年創建時起,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
問:塑造華人家族企業運作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在儒教思想的指導下,等級關系在中國的組織機構和企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作為長輩要給予慈愛與保護,而晚輩則要尊重和順從長輩們。這種等級關系構成了華人家族企業中的控制和管理體系的基礎。而在家庭中,晚輩與長輩間的矛盾由“長者”進行控制和約束。對家族和家族網絡的倚重導致在華人族群中有明顯的“內人”和“外人”之分。社交活動大部分都是由信賴的“內人”來組織。對于血緣關系和族群的過分依賴,為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為這些因素可能會妨礙選拔出能力勝任的管理團隊成員以及限制企業向其他地區擴大發展。
然而,中國社會更大的單位就是家族網絡——從家庭成員擴大到血親、同村村民或鄰里。這種環境會產生一種集體主義感。集體主義使得宗族身份得以完好保持,同時能為華人企業家們在初創和發展階段提供支持。
另一個塑造華人家族企業的因素是遺產共同繼承體系,家族資產平分給所有的男性后代。共同繼承體系強調共同所有權,會導致資源的分散化。對于家族來說,家族企業在經濟方面的作用只不過是工具而言;最重要的是保證家族譜系和血脈的延續。
這種體系與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實行的長子繼承體系有所不同,習慣上是長子獨享繼承權。在日本文化中,集體主義和家庭也受到重視,關注的重點在于維系家族遺產和企業。
問: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國的家族企業相對容易早夭呢?
答:首先,這個地區的政治不穩定會導致當地華人產生游子心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的社會政治環境并不太穩定。很多華人家族企業是由移民香港、臺灣或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華人創建的。造成他們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生存。很多移民者認為他們在海外的生活只是暫時的,并且從未放棄回歸故土的心愿。這些旅居人士的狀態就像是“行李總是打好包”,有時他們將做生意看作是謀生的臨時手段。
其次,很多華人家族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他們通常采用“薄利多銷”的戰略。他們會憑借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社會關系以贏取合約,但是從長期角度看,這種戰略并不可持續。由于社會政局不穩定,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多人不愿意從長線角度來進行商業投資。
第三,華人家族企業的繼承人通常是根據出生順序選定的,而不是通過綜合的評定,這就會造成無效繼承。不信任外人也會阻礙管理專業化進程,并限制人才儲備。家庭關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就算家族成員并不勝任管理工作,也寧可選用家族成員而不是專業人士。這樣可能導致家族產業上不了規模或是短命。
最后,華人家族企業中的家庭財富的平均分配和企業共同所有權,使得隨著家族日益壯大和悠久,財富被攤薄并浪費。擁有較少股份的家族成員對于處理家族企業的事物并不積極,而那些不參與企業運營的被動持股人會希望退出或期望得到與企業業績不成比例的回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