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的創業啟示:將一項功能做到極致
2015-10-09 09:43:09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i黑馬(北京)
《港囧》是最近大眾關注的話題,從其票房表現就可以看出火爆程度。截至10月4日,上映10天的《港囧》累計票房12.8億,打破了此前由徐崢執導的前作《泰囧》于2012年底創下的12.68億票房紀錄,再度刷新了國內2D電影票房新紀錄。而我今天與大家探討這個話題主要是“徐崢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與代表了今天這個時代的商業現象,包括科技產業與所謂的傳統制造業。從今天的創業熱潮現象來看,其中一大批的創業者在被灌了過量的雞湯之后“暈乎”的沖進了創業戰場中,但現實的商業是殘酷的,不是喝雞湯就能實現夢想。同樣,徐崢的成功給我們看到的不是雞湯,而是真實的商業奮斗軌跡。
“港囧”背后的三大啟示
《港囧》出現再次熱播,我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徐崢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在互聯網信息碎片化時代背景下所催生的,其中主要原因由以下兩方面:一是我們今天處于一個信息高度碎片、過載的時代,大部分人已經不太愿意花時間去思考有“深度”的藝術;二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必然導致社會競爭壓力加大,此時對處于這個時代中奮斗的人們來說,我們需要借助一些娛樂方式來為自己減壓。而這種不占用大腦“內存”,并且能一笑而過的電影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這個時代對于電影藝術所追求的深度問題,而重點討論“徐崢現象”所帶來的商業思考。盡管徐崢是一位導演,但其本質與我們今天大部分的創業者一樣,都處于一種創業階段,只是他選擇了從電影產業切入。而他在電影領域所獲得的“現象級”成功,給今天每天補雞湯的創業者們至少帶來了以下三方面的啟示:
將一項功能做到“極致”
在徐崢之前,大部分的國產電影都由曾經的大牌執導,通常采取的都是“重資產”模式。而徐崢的電影更像是當前的單品創業思維,采取的是一種“輕資產”模式,不論是從演員陣容、表現方式、宣傳方式、拍攝制作等方面,并沒有依賴于過去那種大牌、大額、大投資的“壓力三大”方式。其重點所打造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產品痛點,也就是這個時代下的人需要獲得壓力釋放,圍繞壓力釋放這個點來打造他的產品。
從《愛情呼叫轉移》到《人在囧途》再到《泰囧》《港囧》,所有產品都是圍繞一項功能,那就是壓力釋放。當然,壓力釋放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但徐崢只選擇了其中的一個點,按產品經理的思路來理解就是選擇一項技術,也就是笑點來打造。
而這對于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商業價值啟發意義的一點。我們在選擇創業的時候,如何抓住用戶的一個需求點,盡可能的將這個需求點做到“極致”,而不是做“萬金油”的大片產品。或者也可以理解為產品的一項技術特點,將其做到最優。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盡可能的將不需要的,或者說能夠砍掉的功能全部砍掉,哪怕就留下一項,將這一項功能做到“極致”。
當然,這種“極致”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極致,我們也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極致,只能做到經濟價格尺度上一種相對優異的方式。因為社會、技術、需求一直處于動態變化,只是在我們所處的特定時空點下盡最大的努力將產品,或者是這項技術做到具有獨特的競爭力與美好的使用體驗。而當這種獨特的“技術”一旦給用戶帶來美好、深刻的體驗,就能在用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品牌就隨之建立并形成放大效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