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養魚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16-01-13 10:41:56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互聯網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當地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2001年,中專畢業后的李軍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個居民小區當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么貴?”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并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沖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他家鄉的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并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并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余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則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4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