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引起“疼痛感”的新機制:大強啡肽可與受體結合發出信號
腦細胞之間的快速交流(或所謂的神經傳遞),對我們的大腦正常工作至關重要。參與這種交流的一些“信使”是神經肽(neuropeptides),它們是大腦中產生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們發現,這些神經肽與引起疼痛感的機制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神經肽——大強啡肽(big dynorphin)如何與參與在大腦周圍發送疼痛信號的受體結合。
“我們已經精確繪制了大強啡肽與該受體結合的方式和位置,這可以導致體內發出疼痛信號。大強啡肽是迄今為止在人體中發現的這種特定受體最有效的調節劑。”藥物設計和藥理學系教授Stephan Pless、論文作者表示:“我們今天使用的會影響其他類型的受體。這意味著我們的發現可以通過這種受體為新型止痛藥鋪平道路,有可能幫助避免阿片類藥物的一些典型不良反應。”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并研究了大強啡肽與稱為酸感離子通道(ASICs)的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研究人員已使用多種方法繪制了相互作用和信號傳導圖。
研究人員們表示,了解大強啡肽對ASIC的作用機理和作用部位,可以合理設計可能對治療疼痛和缺血性中風有用的化合物。
他們使用電生理(electrophysiology)、遺傳編碼的交聯劑和基因編輯(CRISPR)等技術對肽和受體進行了操縱。通常,腦細胞內的生物相互作用發生得非???,但是他們的方法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捕獲相互作用并對其進行定位。
“我們知道在患有炎癥和慢性疼痛的患者中受體和大強啡肽均被上調。這意味著它們比正常情況下的數量更多。而且,至少在理論上,這可能導致更多的疼痛和風險。對大腦健康的長期負面影響。這意味著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對這些疾病的藥物開發產生影響。”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尼娜·布勞恩(Nina Braun)說。
減輕疼痛的潛力
以前,其他研究人員已經表明,如果敲除ASIC受體,他們就能減輕小鼠模型的疼痛。這突出了哥本哈根大學的新發現的潛力。
研究人員期待在他們即將進行的研究中從藥理學角度研究該機制。他們希望找到可能對這些弱勢患者群體減輕疼痛的相關化合物。
此外,柏林慈善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種持久緩解疼痛的新機制。細胞信號蛋白白介素4(IL-4)誘導特定類型的血細胞在炎癥部位產生了內源性阿片樣物質,從而緩解了疼痛。研究人員的發現已發表在《臨床調查雜志》(JCI)上。
該研究則由本杰明·富蘭克林校園Charité實驗麻醉學系的Halina Machelska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
最初,在發炎的神經附近單次注射IL-4可減輕疼痛,僅持續幾分鐘。但是,如果每天重復一次,即使沒有進一步的IL-4注射,注射也可以減輕長達8天的疼痛。這是由于IL-4誘導的M2巨噬細胞積累所致,M2巨噬細胞是一種產生阿片類藥物從而減輕疼痛的免疫系統清除細胞。
Machelska教授提出,不是普遍抑制炎癥,而是培養M2巨噬細胞的有益特性最有希望解決病理性疼痛。 “我們的發現與許多免??疫介導的疾病有關,從關節炎到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
然后從發炎的神經中分離出M2巨噬細胞,并將其轉移到另一只動物中,從而減輕疼痛。當研究人員更詳細地研究分離的細胞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會產生各種內源性阿片類藥物,例如內啡肽、腦啡肽和強啡肽,它們在炎癥部位激活了阿片受體。 Machelska教授解釋說:“由于這些止痛作用發生在大腦外部的周圍神經上,因此有可能預防不良的副作用,例如鎮靜、惡心和成癮。”她補充說:“這些發現可能為我們為患者開發替代性疼痛治療方案的努力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gain-insights-pain-brain.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strategy-inflammatory-pain.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