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結腸癌的“元兇”可能是居住在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
了解結直腸癌(CRC)的病因有助于對抗這種結腸疾病。近日,Pleguezuelos-Manzano等人在《自然》雜志上撰文稱,他們發現的證據加強了之前懷疑的與一種腸道細菌的聯系。
作者通過在CRC細胞中發現的DNA改變中精確定位細菌的“指紋”來推測這種微生物。
某些細菌會產生基因毒性分子——那些能破壞DNA的分子。
例如,如果在試圖修復基因毒性損傷的DNA修復過程中出現錯誤,這些分子可能會導致突變。
2006年,人們發現了一種名為colibactin的基因毒素,它是由居住在腸道內的大腸桿菌的某些菌株產生的。
最初的描述也闡明了大腸桿菌是如何產生colibactin的,并確定了細菌DNA的一個關鍵區域,這個區域被稱為pksis島(擁有這個島的微生物被稱為pks+ E. coli),它編碼了制造colibactin的“裝配線”的各種成分。
在動物模型中,pks+ E. coli通過產生colibactin可以加速腫瘤的形成。
此外,在結腸粘膜中有結直腸癌的人中,與沒有結直腸癌的人相比,這些菌株與上皮細胞的密切相關更為普遍。
通過分析,作者確定了一種獨特的colibactin突變特征——colibactin存在時DNA改變的特定模式。
為了確定這種大腸桿菌素相關的突變特征是否與人類疾病有關,研究人員分析了496例人類CRC腫瘤的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這些腫瘤從結腸的原發部位轉移到繼發性生長,即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發現,CRC轉移瘤中SBS-pks和ID-pks突變分別出現了7.5%和8.8%,這比其它原發癌癥的轉移更為頻繁。
總之,這些發現描述了基因毒性細菌可能導致癌癥發展的潛在途徑。
Pleguezuelos-Manzano和他的同事的工作填補了人們關于在癌癥形成的背景下暴露于pks+ E. coliin的突變后果的知識中的一個重要空白。
Pleguezuelos-Manzano等人強調了colibactin對人類癌癥形成的潛在貢獻,從而進一步證明腸道微生物群落中含有可能具有致癌特性的成員。
人們對控制腸道細菌以達到治療目的的興趣越來越大,一旦確定了與疾病的因果關系,就可以考慮研究針對人類體內的pks+ E. coli菌株的策略。
原文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818-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