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電影如何突圍?
據了解,《賽爾號1》所有的投資成本大概是1200萬元,而票房的三分之一是將近1500萬元,再加上新媒體、DVD、圖書授權等一些衍生品500多萬元的收入。
在《賽爾號1》的收益中,票房占到四分之三,而來自于電影相關衍生產業的收益僅僅四分之一。
事實上,在收入構成方面,國產動畫電影與進口動畫電影剛好顛倒。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介紹,“國外的動畫電影票房大概占到總收入的23%,其余的基本都是靠衍生。比如電影《玩具總動員》,迪斯尼就為它專門建立了一條服裝生產線,也有部分動畫片被改編成舞臺劇等。”
雖然卡通先生也開發了有關電影的圖書,并在圖書中夾帶了一些拼圖玩具,但是靠衍生品所獲得的收入微不足道。黃燁敏也承認,其實衍生品很重要,“但我們目前的情況確實沒有像夢工廠那樣,把電影衍生做得很大,未來確實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從這一點看,國產動畫電影還差得很遠。
然而,目前國產動畫電影遇到的一個尷尬是,即使有公司具備實力在電影上映同時甚至是前期就開發衍生產業,結果也很難說。
“因為總要有人愿意接你這個盤子,才能做起來。”黃燁敏說。陳少峰也同樣認為,如果開發出來,結果電影都沒有人愿意看,那就沒有意義了。
另一方面,浮躁心態也在影響著動畫電影行業。“在現階段,國產動畫企業應該先認認真真做好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動畫電影,這是基礎,打造一些深入人心的品牌,在此基礎上再加大對衍生產業的開發。”一位不具名業內人士說。
避免急功近利
“近幾年,中國動畫電影在數量上還可以,但從質量上說,整體不太好。”陳少峰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高端人才是動漫企業內部經常掛在嘴邊的最大瓶頸。
在黃燁敏看來,創藝前端人才的稀缺是最重要的,“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這方面人才稀缺的話,蛋糕是做不大的,這樣整個行業得到的相關資源就少。比如現在的編劇,他們看到電視劇市場賺錢就留在那里,不愿意輕易介入動畫電影的編劇。”
陳少峰也認為,一些在這個行業的所謂人才對動畫產業并沒有充分的了解。他舉例說,“現在搞電腦設計的人很多,但都只能是一般的設計人員,真正能夠導演動畫電影的不多,因為這不僅僅要求設計,還需要精通很多內容。”
如果從全產業鏈的角度來說,動漫產業的高級管理、技術、營銷、資本等方面人才的缺口都比較大。
微觀因素之外,資本的短期逐利心態也在困擾著動畫電影。“缺少真正想做事的文化企業家”。 陳少峰認為這才是國產動漫質量上不去的最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國產動畫電影的數量分別為3、13、6、16、27、16,一直處于上下起伏的階段。
對此,黃燁敏認為,最初市場可能處于混沌期,之后先后出現了《風云決》、《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一些比較成功的電影,于是很多公司就跟風來做,形成了短時期的跟風。
“但做了之后發現自己還僅僅是在外圍徘徊,找不到很好的盈利點,所以就走了,總的來說還是市場影響的結果。”
“急功近利”,在陳少峰看來,這正體現了一些國產動漫企業的投資者的心態。他認為,動畫電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化產品,所以動漫產業需要像企業家那樣的人來做。“但中國有很多人表面上看很熱愛動漫,實際上只是為了賺錢,沒有想過去做好一個動畫品牌。”
“皮克斯在做動畫電影之前做了很長時間的動畫短片,探索積累了很長時間之后才做了長片,然后一舉成名,而國內一些企業一開始就做動畫長片。”他說。
雖然在動漫產業的扶持政策方面,存在“扶量不扶質”的問題,鼓勵政策和獎優機制還不是很科學,但是陳少峰認為,從根本上說還是缺乏有抱負的文化企業家,無論從人才還是投資最后一定都能夠做到,但是如果沒有那種靜下心來一心一意認真做的心態,僅僅是想賺錢,就很難出精品。
動漫電影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是綜合很多因素共同發揮作用,許樹豐認為,未來動漫產業會有一個自身洗牌的過程。
而黃燁敏更是期待,大浪淘沙之后,“國內動漫產業一定會誕生1-2家像華誼兄弟一樣的制片方,到那時候整個市場的情況應該就能有效改觀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