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動車未來把脈
在5.26事件中出事的就是比亞迪的該型車
有關電動車的質疑在深圳5.26事件中達到高潮,人們面對這樣慘痛的事故,有理由質疑電動車的安全,思考產業發展哪里出了問題——因為在不遠的將來它可能就關系到你我的安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資料,事件發生后,比亞迪A股股價單日跌幅達到-2.58%,市值直接縮水15億元,比起比亞迪在E6電動車上總共不到億元的銷售收入,這幾乎是經濟代價最高的一次汽車交通事故了。
去年國內已經發生過3起類似的自燃事故:4月杭州眾泰純電動出租車動力電池自燃,7月上海825公交車自燃,9月深圳雙層混合動力大巴自燃。國外新能源車也不消停,曾經無限風光的通用雪佛蘭沃藍達增程型混合動力車也被自燃弄得麻煩纏身。2011年5月,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對沃藍達進行側面碰撞測試,3周后停在測試中心的這輛沃藍達突然起火,還殃及了附近的其他車輛。最終,通用汽車發布消息決定盡快對沃藍達的電池系統進行修改。
安全性是新能源車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苛求它不犯錯沒有任何意義,但可怕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列車好像已經把安全這個“累贅”遠遠地甩在了后面,甚至早就被故意遺忘了。
在安全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向民航業學習,這不過分,因為都是涉及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
嚴謹的設計和制造,飛機在上天前就有了全面的安全評估;即使犯錯,也能從中吸取教訓,讓類似事故不再發生第二次。曾經看過不少空難的紀錄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多么小的因素都可以引發空難事故,而是事故后經歷的復雜、艱苦、漫長、卻極度嚴謹的事故原因調查,有些甚至長達數年,但最終要找出事故的原因并且徹底消除隱患。我相信,這才是人們愿意信賴飛機的理由。
在深圳5.26電動車事故發生后,公眾圍繞比亞迪電動車是否安全展開了激烈討論。其實,人們都知道它只是個不成熟領域的工業產品,這個略顯殘酷的事實,讓我們不僅要反思電動車的安全,還要反思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事故發生后,人們開始注意到國內新能源車安全法規和標準的缺失。作為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新能源汽車,既然希望大力發展,標準就要先行。沒有標準,企業產品自然失去了約束,尤其像比亞迪這樣必須在電動車上取得突破而背水一戰的企業。而政府相比也希望借助新能源車表面看起來的低排放,讓擁堵的城市減少些污染,并提升一些經濟發展數字。行業無序超速發展,受害的是消費者,還有整個產業。
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不是汽車生產的關鍵,電動車也絕不是把常規汽車的內臟掏空,換上幾個大號電池和幾個電動機就行的。它必須滿足汽車這個特殊產品的復雜要求,簡單如三高(高溫、高原、高寒)極地環境下的可靠性,復雜如各種交通事故下的安全性。
其實,電動車并非一定不安全,更低的重心可以增加車輛穩定性;沒有了發動機,改用輪上電機等技術可以實現更靈活的車身結構和布局,這都可以讓車輛更安全。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來源于電力系統這個未成熟的技術。
電動車和電池的安全性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上的概念,就像一個人的安全和一個國家的安全類似。電池芯、電池系統、電力系統、整車,這是一系列由低到高的系統,每個層次的安全性都是建立在下一層的基礎上,又為上一級提供保證。各級系統都應該有相應的國家標準來約束,從而一級級保證整車的安全。作為一個整車廠,它應該有更大部分的專利技術集中在整車部分,并逐級向下遞減,各級的安全技術都需要有大量的測試與試驗來驗證。比亞迪擁有不少電池領域的專利,但這不足以提供整車級別的安全。有消息說,E6通過的擠壓測試,只停留在電池芯的級別,而整車碰撞測試并未覆蓋電氣安全方面。
而電動車引入了高壓電后,影響電動車安全的因素也更多。有業內專家把電動車安全問題總結為四個方面:高能量電池的安全;高壓電的安全;更重的車身的安全;電磁輻射的安全。連手機都沒有完全消除電磁輻射的疑慮,電動車的電磁輻射安全更加任重道遠。
即使沒有具體標準,國際上對電動車以及新能源車的安全性也有通用準則:至少要像常規汽車一樣安全。從這點來看,如果把E6換成一輛普通汽車的話,在事故中如果不造成如此嚴重的死傷,那不論撞擊的速度如何,不論E6著火的原因為何,它都很難為自己辯護滿足國際安全準則。這次比亞迪電動車的事故起因是強烈地碰撞,相對其他自燃的電動車事故,比亞迪可能會覺得自己委屈。在各種極端事故中的表現,當然不能評判電動車是否安全,但是,類似事件卻是試金石,他能讓我們看到,電動車到底有多安全。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