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升級困擾第三方支付行業 “一體化”是突圍方向
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據統計,目前已經有101家支付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所獲牌照企業涉及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POS收單、貨幣匯兌、固定電話支付等七大業務類型。
身份仍有惑
5月9日一則發自中國人民銀行宿遷市中心支行的《公告》引起了支付公司的注意,這則《公告》在宿遷當地不同媒體上連日刊發。
公告稱:“我中心支行接到群眾舉報,發現個別公司打著網絡科技服務的幌子,非法發展商戶、布放POS機、辦理刷卡業務,從事支付清算中介服務。”“目前,我市僅有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宿遷分公司1家正規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組織。”
這讓一家原本要在江蘇多地開展POS收單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及其代理商產生疑慮。“乍一看,以為宿遷只允許銀聯商務一家做收單,仔細讀了才覺得可能是說當地獨立的獲牌公司只有銀聯商務。已經有代理商反映,這很容易對商戶產生誤導。”該支付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以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線下POS收單擴張迅猛,這或許在一定意義上映射出銀聯的憂慮;但同時,商戶可能會有疑慮: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是否能保證未來的安全和穩定?”業內一位資深人士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可以使用銀聯卡的商戶、POS和ATM數量分別同比增長41.4%、40.2%和34.8%,同比增速均高于上一年增長水平。而截至2011年5月,銀聯商務服務特約商戶超過110萬家,維護POS終端155萬臺,分別占銀聯聯網商戶和聯網POS終端的44.42%、41.66%。
多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即便央行發了“身份證”,但在二、三線城市,支付公司仍存在較大的身份認同問題。
“比如,在和代理商談POS收單合作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句話會問:‘你們是哪家銀行的?’”另一家支付公司相關營銷人員坦言,“絕大部分時候,我們一要解釋什么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二要證明自己已經獲得央行的支付牌照,是合規的。”
價格戰何時停
“獲得牌照、拓展新業務、擴張人力、價格戰升級……在過去一年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行走路徑多少有幾分相似。”上述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
而其所在的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獲得連續盈利之后,去年因人力擴張、新業務開發和價格戰影響,幾乎沒有盈利。“尤其是價格戰愈演愈烈,結果就是大家都不賺錢。”他如是說。
傳統的互聯網支付價格戰早已白熱化。一家中資銀行電子銀行部高級經理就透露,線上交易方面,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之間的收益分配大多是逐個“談判”和整體打包定價。“支付公司一般會給商戶低于銀聯的交易扣費,個別商戶甚至扣率為零,然后支付公司會將商戶整體打包,給定銀行一個分成比例,比如千分之三或四,或者采取直接支付銀行年費的方式。”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