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發展之辯:垂直一體化還是專業精細化?
目前,隨著全球范圍內產能過剩的加劇,加上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光伏產業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
“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前,我國光伏產業步入行業整合、冷靜反思時期。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光伏產業合作推進會上透露出由市場環境變化帶來的光伏行業商業模式、觀念新趨勢。
市場環境之變: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
30日的光伏產業合作推進會上,共晶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建福,談起光伏市場“寒意”,引起很多共鳴。他表示:“現在的市場環境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原來的‘賣方市場’變成了現在‘買方市場’。”
2011年以來,隨著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德國等歐洲國家相繼削減了光伏補貼。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90%出口國外,其中70%出口歐盟。
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初裁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傾銷稅率。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美國最終實施“雙反”,預計中國企業對美出口將增加36%左右的成本,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將完全喪失競爭力。
光伏市場需求低迷的同時,供給也出現全球性產能過剩。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底全球光伏硅片產能增長了50%,達50GW,而安裝需求僅增長35%,為26.9GW。
近十年,中國光伏產業隨著國際市場的興盛而快速發展,并躍升為世界光伏產業大國。2011年,光伏組件產量超過21GW,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0%。不容忽視的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問題依然突出。
“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千億元的光伏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而目前我們總共只有3000億元的市場容量。”會上,國家工信部電子司副巡視員、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指出,在全球產能供需失衡背景下,中國的光伏產業面臨整合。
商業模式之變:“穩中求進”替代“大干快上”
“我們的經驗是,從一開始便要強調穩健的投資、風險的控制,還有技術的進步。”晶科能源董事長陳康平說。近期公布的11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晶科能源是僅有的兩家顯示盈利的企業之一。推進會上,“穩中求進”的投資理念替代“大干快上”的規模神話被當作是一種“成功的經驗”。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有光伏電池企業約115家,總產能為38.5GW左右。其中產能1GW以上的企業14家,占總產能的53%;在100MW和1GW之間的企業63家,占總產能的43%;其余38家產能皆在100MW以內,僅占全國總產能的4%。
危機中光伏企業面臨重新“洗牌”,但暫時并未出現外界所預期的大規模企業兼并整合。“在一段時間內,‘洗牌’將會以‘自然淘汰’形式為主。”王勃華分析,在供應布局、設備配套、合同負責以及管理等諸多方面需對接,這增加了企業整合的“包袱”。
光伏產品價格空間的挖掘仍將趨向深入。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跌至目前20多美元/公斤。盡管如此,成本之戰的壓力預計還將從主產業鏈,如硅料、硅片和電池片等環節,進一步傳導至設備和輔料甚至系統集成環節。
“垂直一體化”模式面臨一定挑戰。近年來光伏企業熱衷于建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安裝”垂直鏈條模式,以降低各環節成本,獲得全面的產品線。但在整個光伏行業低迷情況下,專業化精細化運作有所抬頭,垂直一體化模式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正經受考驗。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