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組件商掀光伏電站投資熱潮
隱憂
光伏組件市場一片蕭條是由于當初瘋狂的擴張產能所致,對于這股從光伏組件涌向電站的大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如果整個行業都一窩蜂轉向了電站領域,突圍的道路必然不會平坦,甚至會有惡性競爭。”
孟憲淦認為,“太陽能企業從組件向電站領域轉型并沒有太多技術障礙,就是把組件封裝起來,難的是發出電來如何接入國家電網。”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傳統能源巨頭也開始涉足光伏電站,畢竟他們與電網有著不可比擬的合作背景。
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也指出,西部地區接入上網是有瓶頸的,會造成和風電一樣的情況,出現窩電,國內市場聚集地應該向發達地區轉移。但東部發達地區的發電成本也很高。
力諾電力副總經理劉建力坦言,組件的制造與電站工程的投資是兩個行業。技術上的障礙盡管不大,但電站建設需要大量不同行業的專業人才,比如電氣設計、結構設計、造價測算、土建設計、土建施工、項目融資等專業人才,多專業多學科的組織、分工、協調難度更大,一般組件生產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一個光伏電站建設需要從電站審批、規劃、設計、施工、投資管理、接入電網等一整套流程。甚至有專家建議,中小企業即使從組件跳入電站領域,也不要一下子跳到整個項目的投資上,可以先做工程設計、設備采購和電站建設。畢竟,運營一個電站遠非單純制造組件可比。
“不具備這方面實力的企業貿然投資電站,也很難保證25年的使用壽命。”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更是指出,光伏電站的利潤率是以25年的使用壽命作為核算依據的,現在光伏組件質量良莠不齊,很難保證25年之久。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電站的維護成本會越來越高。大量企業為解決產品滯銷而涌入,是把眼下的危機轉移了,但卻給未來企業發展留下隱患。
目前,制約光伏電站發展的另一個瓶頸是發電成本相對火電較高,需要政府補貼企業才能盈利。可政府能補貼的項目遠遠少于一哄而上的需求。
去年,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和1.15元兩個標準,但光伏發電的成本卻在1.4~1.5元之間。盡管按照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趨勢,2020年每千瓦時可達0.6~0.8元之間,與傳統火電發電成本持平。但眼下沒有政府補貼電價,光伏發電根本無利可圖。
盡管金太陽工程今年補貼光伏電站的規模達到了1700MW,比去年翻了近三倍,但補助標準卻由去年的8元/瓦,降至5.5元/瓦。這正是因為財政緊張,補貼資金總額要控制在100億元以內。
孟憲淦認為,盡管光伏電站從長遠來看市場前景巨大,但眼下卻難解光伏組建產業之困。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加強調控,防止市場一擁而上,無序發展,造成產能過剩,重蹈組件市場的覆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