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業洗牌在即 企業如何自救?
眼鏡行業暴利不再
現在,隨著成本的不斷上漲,加上需求低迷,國內眼鏡行業的利潤正逐漸縮水。在批發環節,許多生產型企業開始縮減產能;而在零售環節,眾多門店開始縮減品牌以應對這種低迷態勢。
一向被視為暴利行業的眼鏡業,也開始步入了利潤下滑的局面。
訂單首現下滑
“躲過了金融危機,卻沒能躲過今年的低迷行情。”臺州市萬科光學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陶秀統表示,他持有兩家公司,每年產能約10萬副成鏡,而此前金融危機時,公司業績沒啥影響,甚至還有不同幅度的增長,但現在金融危機過去了,公司訂單量反倒下滑了一到兩成,其中,內貿的下滑幅度高過外貿,讓人覺得很意外。而富林(三群)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軍也表示,今年的訂單同比下滑三成左右。
這種情況并非個案。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2012年3月份,我國眼鏡成鏡4141.7萬副,同比下降17.56%。2012年1~3月,全國眼鏡成鏡為1.1億副,同比下降16.73%。
受此影響,上海康耐特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報顯示,期內公司營收7188.58萬元,同比增幅雖達40.67%,但營業利潤卻下滑了21.9萬元,同比下降高達107.56%,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95.21萬元,同比下降74.36%。業內認為,剔除公司擴大兩基地的費用支出外,市場不景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分析認為,受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的影響,眼鏡行業的外貿訂單下滑約20%的幅度。低迷的外需迫使眼鏡制造和零售商轉戰國內市場,在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下紛紛打起了價格戰,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毛利率。與此同時,國內租、水電費、勞動力成本上漲加重了眼鏡行業的負擔,更是擠壓了行業的利潤空間。
壓縮行業毛利的,還有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陶秀統介紹,對眼鏡行業來說,最大的成本開支則是人工。近幾年來,公司每年的人工工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調,而今年在用工荒的壓力下,更是用高薪招人,人均工資每月增幅20%~25%,普工工資已從以往的每月1500元漲至2000~2500元。陶秀統坦言,以前公司毛利率保守估計能達15%左右,但今年,若是滿負荷運轉,毛利估計會降為10%。
轉型自救
訂單不足,陶秀統采取縮減開工量的方式“自救”。“以前正常運作時,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但如今,最多保證8個小時的開工時間。”陶秀統說,這種調整產能的方式在業內已經十分普遍。
夏蒙眼鏡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業務部高級經理關偉強表示,在零售市場,該公司所供應的零售企業中,今年有大部分客戶都將門店零售的品牌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大魚吃小魚”的并購游戲也在逐步上演。專家指出,面對中國這個消費潛力巨大的市場,外企紛紛進駐以實現產銷一條龍,掌控品牌與銷售這兩個產業鏈中產品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眼鏡行業再次進入洗牌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早在2005年起,中國眼鏡業就掀起了一股并購潮。其中引人關注的是意大利Luxottica Group收購了北京雪亮和廣州明廊、荷蘭HAL Investments Asia B.V收購上海紅星、博士倫收購山東正大福瑞達制藥。
不僅如此,國內眼鏡業市場也在向大型企業集中。康耐特去年年報也顯示,公司新成立4家子公司,其中,江蘇康耐特凱越光學眼鏡有限公司中,康奈特持股51%。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其合資伙伴則是擁有水木年華、陽光學子和施奈德三個商標的業內同行凱越控股。
此外,陶秀統嘗試甩開貼牌的掣肘。“同業競爭太過激烈,近兩年來眼鏡市場行情好,臺州市眼鏡企業由幾百家猛增至上千家。”陶秀統說,而運營成本的大幅上漲,無法掌握定價權的OEM模式讓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縮水,因此,去年其嘗試代理外資品牌,風險雖加大,但毛利估計能高達30%~40%,值得嘗試。不僅如此,今年下半年,陶秀統還打算推出自主品牌“麥卡倫”,“做自主品牌后,可以掌握真正的定價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