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標準提高20% 部分自主品牌車企或被淘汰
目前國內車企都很煩惱,因為距離實施更為嚴格油耗標準的時間已經越來越了,很多汽車企業都在想方設法應對這一新標。
在政府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措施下,中外汽車企業均難言輕松。
油耗“緊箍”
為了適應國內汽車企業的技術升級節奏,中國政府更為嚴格的乘用車油耗限值啟動日期一再推遲,直至今年,油耗“緊箍”正式“套”在汽車企業的頭上。
不久前,國務院討論通過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下稱《規劃》)中再一次強調,2015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這一標準比目前油耗標準提高了20%。
今年作為新標準實施的第一年,即導入期,企業燃料消耗量可以高于目標9%,而到2015年,將嚴格按照每百公里6.9升的標準執行。
雖然在技術方面擁有優勢,但是面對更加嚴格的油耗限制,精打細算的合資企業也皺起了眉頭。
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田聰明表示,油耗限值的要求給廠家帶來很大的壓力,大家都在應對。
外資企業在幾十年的研發經驗積累下尚且感受到較大壓力,更何況處于技術模仿期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新的燃油限值是一個比較高的標準,無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目前達到這個要求,特別是自主品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北汽集團研究總院院長顧鐳接坦言,對企業要求技術提升,特別是新能源、發動機方面,還有汽車電子方面都要提升。
華晨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邢如飛表示,2015年國家新推出的油耗法規是非常有挑戰性,幾乎所有的汽車廠都會覺得非常棘手。
“實際上相當于到2015年時,我國的汽車企業要達到和德國企業差不多的技術水平才能達標,這幾年國內汽車企業發展雖然很快,但是用三年時間縮短技術差距依然很難。”邢如飛坦言。
企業的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較為嚴格的懲罰措施。根據規定,對達到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納稅人執行標準的納稅稅率;對優于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按等級調減納稅稅率。而對低于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則按等級提高納稅稅率;對不達標的車輛將給予懲罰性稅收,企業在交納了相應罰款后準予生產和進口,以及上牌和注冊使用。
對于最近市場出現滑坡的自主品牌車企,技術升級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樣不小。
“發動機成本肯定會增加,省15%油就要增加15%的成本。”邢如飛表示,要做一臺好發動機,差不多要占到整車成本的三分之一,從開發費用角度講,發動機的開發費用占整個車的開發費用三分之一還要多一些。
一些汽車企業的研發高管甚至認為,由于用了很多節能新技術,達到油耗目標之后,可能也需要消費者承受一些價格壓力。
新能源成突破口?
事實上,新標準和實施時間表已經過國內18家整車制造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認同,包括奇瑞汽車、一汽集團、廣汽本田、東風日產、上海大眾和吉利汽車等在內的汽車企業均參與了標準的起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