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藥產業務須整頓
日前,央視爆出國內9家藥企的13種產品采用了鉻超標的空心膠囊熱的社會沸沸揚揚。四川蜀中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阿莫西林膠囊、諾氟沙星膠囊涉及其中。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6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到目前為止,全國多個省市展開調查,要求暫停銷售和使用“問題膠囊”,從監管部門到普通百姓,毒膠囊掀起的輿論風暴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要求醫藥企業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科學監管的原則,落實藥品安全責任,確保藥品質量,降低藥品安全風險,并且要求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行為。然而,某些藥品生產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竟對此置若罔聞,而絲毫不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一問題,既是生產廠家泯滅良心的行為,也暴露出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如何痛定思痛,嚴懲不貸?對此,記者專程赴省衛生廳采訪了相關省政協委員。
這類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我國在醫藥衛生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建立完善此類標準,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和技術保障,給鑒定帶來很大困難;另一方面,一些不法生產廠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泯滅良心肆意降低生產成本,急需法律進行嚴懲。同時,“監管不力”也是導致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主因之一。目前我國沒有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衛生、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督等多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之間既存在工作交叉也存在工作盲區。當前,由分散監管轉為集中監管已成為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發展趨勢,丹麥與英國都把食品安全監管合并到一個政府部門監管,美國也主要由兩大部門來監管。但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法》并沒有改變分段監管的模式,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設置不明確,影響監管力度。“分段管理,綜合治理”的方式已不適應現在的食品安全需求,監管食品安全部門應作“減法”,提高效率,找準食品安全監督的切入點,從監管入手,形成“倒逼”機制。
近年來,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舉辦“食品藥品監管開放日”活動,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參觀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了解現代化藥品監管流程,為進一步完善藥品監控提出寶貴意見。
現代人重視健康和保養,“治未病”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醫藥業的“未病”,更亟待治療。我建議:進一步加強協調,特別是各相關部門、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協調組,圍繞共同問題進行前沿性研究;堅持按“國標”展開工作的同時,把標準前移;擴大隊伍,充分運用科研院所、高校力量,讓其兼職承擔一些前瞻性研究和檢測;動員社會,做好消費者的動員、解釋和引導工作,帶動行業健康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