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產業將告別“亞健康”
近年來,隨著社會快速進步,人類對自身的健康日益關注。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已不再是吃飽穿暖,而是要求心靈和身體達到自然和諧的保健照護。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即病人),70%的人呈亞健康狀態。這就意味著在中國有近10億“亞健康”人需要保健服務。于是誕生了一個新興產業保健產業。
在保健產業中,最讓人關注的無疑是保健食品行業,因為“病從口入”。如果保而不健,吃出病來,那么保健食品比其他食品更具有欺騙性。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繼3月底保健食品螺旋藻片“鉛超標”風波之后,4月15日,一則報道將藥用“問題膠囊”推到風口浪尖: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并且發現,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下腳料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消費者。是藥三分毒,可不要再包上“毒膠囊”。
“鉛超標”事件發生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食藥監局”)4月10日的文件也坦陳,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一是一些不法企業非法添加違禁物品,二是違法違規生產經營現象時有發生,三是保健食品虛假夸大宣傳嚴重,四是市場上假冒保健食品問題突出”。
可是,“問題膠囊”事件發生后,從涉事藥企和監管部門的回應來看,公眾的疑慮不但沒有被消除,反而更增擔憂。涉事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這種態度令人不恥。而最讓人不解的是,4月16日凌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網站就藥用“問題膠囊”鉻超標一事表態:對媒體報道的13個鉻超標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待監督檢查和產品檢驗結果明確后,合格產品繼續銷售,不合格產品依法處理。
這樣的表述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媒體報道明明有檢測結果,為什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要監督檢查相關產品?而且,還要在監督檢查之后才能確定如何處理相關企業?
不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測結果是否與前者有出入,都暴露了高行政干預行業的體制失效、監管失察的問題。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饅頭、毒豆芽、毒膠囊……幾乎所有食品安全事件,均是在媒體揭露之后,監管部門在重重壓力之下才被動執法。也許老百姓更信任媒體監督和第三方檢測結果。
我們不得不反思,保健食品行業本身處于“亞健康”狀態,“小、散、亂”現象非常嚴重。目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超過2000家,有將近一半的保健品生產企業資產規模在1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不足10萬元的作坊式企業也有12.5%。這些企業存在人才、技術、資金實力等“先天不足”。在魚龍混雜的保健品市場里,充斥著過度包裝、重金屬超標、假冒偽劣等行為。
我們不得不關注,保健食品的監管一直是個盲區。1996年衛生部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辦法》,隨后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但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后要求“有關保健食品將另行規定”。如今,《食品安全法》已頒布實施兩年多,食品安全問題仍頻頻發生,配套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也沒有出臺,保健食品監管依然處于空白狀態。
我們不得不抱怨,中國保健品行業90%的企業都是做貼牌的,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一品多名”現象。貼牌套號雖然是公認的灰色地帶,但大多數企業都涉足其中。這些不僅增加了監管難度,更增加了消費者識別真假的難度。
我們不得不期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保健食品命名規定》,其中第六條稱,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品牌名。新規是否意味著,現有同一廠家生產的保健品卻能有不同品牌,這個保健品行業多年默認的潛規則即將走向“終結”,新的保健品時代即將到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