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全面虧損 誰將會第一個倒下?
沒有一家鋼鐵企業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不少鋼鐵業人士堅持認為,如果沒有政府支持,類似鞍鋼一樣的國有企業可能早就倒下了。鋼鐵企業連年虧損,大到不能倒,退出機制缺乏已經成為阻礙鋼鐵行業發展,導致惡性循環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共生產粗鋼1.74億噸,同比增長2.5%,增速回落6.2個百分點,一季度整個鋼鐵行業虧損10.34億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首次出現鋼鐵業全行業虧損。
鋼鐵業陷入虧損,從鋼鐵板塊上市公司也可以找到注腳。近日華菱鋼鐵發布的今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凈虧6.9億元-7.3億元,高于去年同期1.99億元虧損額度。同時韶鋼松山、首鋼股份和鞍鋼股份三家鋼廠也發布了一季度業績預虧公告,其中前兩家鋼廠分別預虧3.3億元、1.4億元至1.6億元,而鞍鋼股份更是預計虧損18億元。
從剛公布的2011年年報也不難看出,鋼鐵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如率先揭開2011年鋼鐵行業年報的﹡ST廣鋼,去年虧損6.9億元,每股虧損0.9元。此后,又有多家鋼鐵業上市公司的年報出現虧損:鞍鋼股份2011年虧損21.46億元成為“虧損王”,緊隨其后的重慶鋼鐵虧損14.71億元。此外,韶鋼松山虧損11.38億元。在去年十大巨虧上市公司中,鋼企就占到四席,鋼鐵行業糟糕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鋼鐵行業就已經由微利狀態進入虧損狀態,業界預計虧損面超過四成。進入今年一季度,大部分鋼鐵企業的盈利環比并無明顯改善、虧損現象依然嚴重,而進入3-4月份,鋼企的經營狀況雖在好轉,但總體依然不容樂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鋼鐵行業研究員裴思思分析,造成鋼鐵全行業業虧損主要是鋼企“兩頭受壓”:一方面成本高企,原燃料價格堅挺;一方面鋼鐵需求疲軟,鋼價低迷。由于鐵礦石等大宗原燃材料價格一直處于高位,推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嚴重擠壓了鋼鐵企業的盈利空間。而從根本上來說,整個行業虧損與房地產調控、銀根收緊、投資放緩導致鋼材需求減少密切相關。
去年三季度,鋼鐵企業似乎還能看到單季盈利的希望,但去年四季度鋼材市場的大幅下滑再次給鋼鐵業沉重一擊,直到目前還沒有緩過來。中鋼協黨委書記劉振江前不久就曾指出,從一季度的運行來看,鋼鐵業全行業虧損已成定局。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也表示,2012年我國鋼鐵價格走勢仍不明朗,預計鋼鐵行業兼并、改制、破產現象將會增加。
目前值得關注的是,哪家企業可能率先倒下?在鋼鐵業存在“小企業比大企業日子好過,長材企業比板材企業日子好過,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日子好過,鋼企的非鋼產業比鋼產業好過”現象,也就是說那些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紛紛上馬高端項目的國有鋼企,特別是大型鋼企,處境艱難。
以寶鋼為例,據媒體爆料,其花140億元買來的“最先進”煉鐵工藝項目竟然在華水土不服,成了大累贅,幾年運作下來,該項目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其實,在鋼鐵行業,作為龍頭企業寶鋼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企業,即便是這樣的企業,業績近來也在不斷下滑。寶鋼股份2011年年報顯示,凈利潤下降幅度超過40%。
現在鋼鐵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些國有鋼企機制不活,管理落后,效益不佳,即便連年虧損仍然屹立不倒,按照常理這些企業最有可能倒閉,但國家還是給予了這些企業很多方面的扶持。相反民營鋼鐵企業就沒那么幸運。退出機制缺乏已經成為阻礙鋼鐵行業發展,導致惡性循環的一個重要原因。
譬如,2010年位列A股虧損榜首位的華菱鋼鐵,獲得了政府逾11億元補貼,從而幫助其避免了戴上ST的帽子,度過了最艱難時期。通常,國有鋼企在資源(如礦山)配置、政府補貼和融資等方面享受著超國民待遇。其他國有鋼企,譬如鞍鋼及其旗下攀鋼,在資源方面就有著明顯優勢,如果不是這樣,無論鞍鋼還是攀鋼可能早已被淘汰出局。
但是這并不等于國有鋼企有政府扶持,在這一輪鋼鐵市場競爭中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在國外主要發達國家經濟普遍下滑、國內貨幣緊縮、房地產調控及下游制造業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下,鋼鐵業短期內將很難走出低谷。那些連年虧損,明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鋼鐵企業可能將率先倒下,抑或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兼并重組浪潮中,被其他企業吞并,然后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