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大豆即將打垮國內大豆壓榨行業
當時市場價格普遍為3800元每噸左右,這就意味著,上述幾家企業可獲得每噸300元左右的價格差。而整個2011年定向銷售的600余萬噸大豆,上述企業可以減少收購成本18億元。
事實上,政府與占據市場份額超過8成的5家主要供應商達成限價默契后,大油脂企業不漲價,中小油企也漲不起來,是定向拋售的主要原因所在,業內人士分析稱。
“前年豆油提價然后約談,價格穩定,然后國家給予定向銷售和國儲輪換的大豆,但是小企業得不到,另外不敢提價,這樣大企業得到了變相的補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黑龍江壓榨企業人士表示,“明顯是不公平競爭,為了穩定價格犧牲了我們這些小企業的利益。”
另一方面,這些定向銷售的大豆有些則并沒有被相關企業消化,而是換個方式再次進入了大豆市場。
“難受死了,中糧、吉糧都得到了定向大豆,1.75元每斤,然后人家賣給我們1.9 元賺差價,我們只能賺個工人工資。”孫加鎖的疑問在于,“為什么不直接賣給我們?” 同樣,定向銷售曾經導致油價倒掛——原本價格高的小包裝油卻比罐裝油便宜,企業將小包裝油轉化為灌裝的大桶油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定向銷售的確可以穩定食用油價格,但是對中小企業是不利的。”李國祥說,“現在補貼農民是不太現實的,只能補貼企業。”
停產的尷尬
“快窩囊死了”是從事多年大豆油生產的孫加鎖對過去一年多的體會。
“去年哈爾濱以東地區我干得是最好的,別人都停產了我是唯一沒有停產的。今年我也要停產了,今年我們還是這些企業里面最好的,但是還要虧本1000多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黑龍江省日加工200噸以上的企業,年加工能力總和在1470萬噸,而全部加工量僅為150萬噸,90%的產能其實都是在閑置中,而企業開工生產的最低要求是保證10-15天的原料儲備。
“主要是油價偏低、無利可圖和原料來源困難的結果。”王小語表示,“現在價格是5.05元每斤,10100元每噸,沒什么利潤就是保持不賠。”
4月13日,哈爾濱市場大豆收購價格為2.07元,相比年前上漲了6分錢,與此同時,決定世界大豆價格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一個月內價格上漲了近13%。
在食用油行業,原料價格高企是本輪漲價的主要因素。國際、國內食用油原料市場價格持續處于高位,特別是2011年底至今年4月初,一級菜籽油原料持續上漲到11200元左右的高價水平,原料上漲幅度超過15%,企業最高每噸虧損800多元。
花生價格則近兩年持續上漲,2012年春節前后,花生油原料價格由原來的18000元/噸漲至25000元/噸左右,達到歷史高位,原料漲幅超過30%。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在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的集賢縣的16家壓榨企業現在僅有一家勉強開工,而儲備原料也僅供一個月產能,在整個黑龍江,停產企業比例達到80%。
不單是黑龍江的企業,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國內大豆壓榨行業持續11個月虧損,價格與成本的長期倒掛成為公司經營虧損的主要原因。
“去年干到3月份,現在還有庫存不到一萬噸。一個月就完事了,現在收不到大豆了。”鴻源油脂公司總經理劉再林表示,原料缺乏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農民逐漸放棄了大豆生產,轉為玉米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作為國產大豆的主要產區,東北地區這些年來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農民更愿意種植水稻和玉米。
“東北大豆的減少,跟它的效益有關系。過去三江平原主要是種植大豆,現在是效益比較好的水稻、玉米種得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產量為585萬噸,比上年減少7萬噸,而2011年度大豆總產量542萬噸,比上年降低7.5%,遞減加速跡象明顯。
王小語估算,大豆價格適當上漲會對大豆生產有一些好的推動作用,在2.8元左右,豆農積極性會高些。但是這樣一來“保證了原料,企業卻不敢收購,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佳木斯往東今年秋天就沒大豆了。現在漲價也沒有用了,再過幾年沒準就絕種了。黑龍江大豆面積越來越少,連食品用豆都沒有。”孫加鎖對未來無比悲觀,“過兩年全國人民都吃轉基因豆油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