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規劃緣何難產?
發展鋰電最關鍵的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的推廣,但《新能源汽車“十二五”規劃》卻在春節前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被退回修訂,至今仍未公布,相關發展思路在業界也存在一定爭議。
“目前鋰電產業鏈在中國逐步形成,但距離真正的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說,這是首次出現一種關鍵零部件在行業外出現,有爭議是正常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說。
他表示,目前中國已經達成共識的新能源車發展步驟是:先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再到純電動汽車再到燃料電池汽車,“這在全世界都得到認可”。
“從中國政府而言,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點是開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研發及大規模示范工程。關鍵零部件,包括電池和電池新材料、電機等。”趙英說。
據他介紹,中央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帶動了關鍵零部件制造能力的成長,成本也開始下降,如鋰離子電池價格由每瓦時7-8元人民幣降到每瓦時3元人民幣,鋰電綜合效能基本滿足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需求(在國家補貼的情況下)。不過,他也提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如批量化生產不夠,產品成熟程度總體和美日等國家有10年以上的差距等。
“汽車行業認為目前鋰電池能量密度至少要提高一到兩倍才能達到未來的需要。而動力電池基礎件——隔膜、電機及電控系統基礎元器件,仍然需要進口。永磁電機所需的稀土材料提煉技術與德日等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也需要進口。”趙英說。
也正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難以完全按照政府原先的構想推進,相關規劃也遭遇難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新能源汽車“十二五”規劃》經重新修訂后預計將于今年上半年發布。
“目前的結論是:節能轎車與新能源汽車并行發展,適度發展替代能源汽車,不放棄傳統汽車的節能技術進步。”趙英表示,中國設定的戰略目標是2015年,各種混合動力汽車占到乘用車的10%-15%,插電式混合動力實現商品化,純電動車占到乘用車3%-5%,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范運行。預計到2020年,各種混合動力汽車將占到所有乘用車的30%左右,屆時政府補貼將徹底退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