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業亂象:產能和環保雙雙失控
稀土開采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治理成本不容小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顯示,江西全省稀土行業多年的利潤,還不足以治理贛州一地的稀土開采污染。
“贛州的書記跟我講,贛州開采中重稀土導致的污染治理需要380億元。”昨日,在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成立儀式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說,“我就不知道贛州稀土開采這幾年獲取的利益是不是比這個還多。”
事實上,380億元的天價治污成本,已經超過了贛州市所在的江西省稀土全行業多年累積的利潤。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利潤較上年增加近4倍的2011年,該省稀土行業全年利潤僅為65億元。
污染嚴重、治污成本極高絕不是贛州一地的情況,而是困擾全國稀土行業的重大禍患。
“最近我去調研了稀土行業,環境污染問題讓我非常揪心,過去青山綠水現在變成了禿山。”蘇波說,“經過整頓,多年來稀土行業濫采濫挖、供大于求的狀況初步改觀,我只能說初步,現在濫采濫挖、無證開采、無計劃開采還大量存在。”
披露稀土治污成本,贛州還是第一例。雖然稀土開采嚴重破壞環境之事在國內早有共識,但如何治理以及治理所需資金,從未有過權威說法。
中國稀土儲量僅占世界總儲量1/3,卻供應著全球稀土使用量的97%;美國等國家自身也擁有很大的稀土儲量,并且也曾經是主要的稀土出口國,近年來卻不出口甚至不開采。
與此同時,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環保理由屢遭國外質疑,在此背景下,統計并且公布稀土行業的環保代價也許是一個負責任的選項。
開采冶煉招招“有毒”
由于多年來“黃金”只賣“白菜價”,中國稀土行業也許真沒掙到多少錢。
在2009年前,因為價格低廉,全國稀土行業一直利潤微薄。自2010年起稀土價格大漲,該行業才開始真正賺了一些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底江西省稀土企業51個,全年稀土主營收入329.2億元,同比增長139.8%;利潤65億元,同比增長493.5%;增幅環比下降33.4個百分點;稅金27.1億元,同比增長227.1%。
據蘇波介紹,如今開采的工藝有了改進,植被保護下來了,但仍是兩三米挖一個洞,向洞內注入化學藥劑,以獲取稀土。過去是注入草酸,現在用硫酸銨,但都是有毒的化學藥劑。
“開采1噸的稀土氧化物需要注入7~8噸的硫酸銨。硫酸銨長期留在地下,這不是定時炸彈嗎?如果流入地下水怎么辦?”蘇波說。
除了原礦開采這一環境破壞最大的環節,中游的冶煉分離環節對環境也有很大破壞。由于環保設備不全,有的工廠甚至沒有環保設備,分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學元素也會對空氣、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我也去過許多地方調研,有一些哪像個企業——就是個小作坊,一點不像樣子,根本沒有規范的設計,哪里是現代化的工廠。”工信部另一位官員表示。
不僅是在贛州這樣的中重稀土產區,以包頭為首的北方輕稀土產業對環境的破壞同樣非常嚴重。
直到目前,全國最大的稀土企業包鋼稀土依然沒有通過國家的環保資質審核。環保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6日公示兩批“符合”與“基本符合”環保要求的稀土企業共56家,包鋼稀土兩次落榜。
產能環保雙雙失控
稀土行業環境污染為何會如此嚴重?除了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缺失之外,行業管理處于半失控狀態也難辭其咎。
“作為協會的會員單位,你們不應該去購買非法生產的稀土礦。”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會長干勇在昨天的會議上對155家會員單位說,可是這種勸誡卻沒有實際意義。
工信部上述官員透露,目前行業指令性計劃產量只有10萬噸左右,但是去年各地報上的總產能高達39萬噸,即便不排除有企業為了今年獲得更多指標有所虛報,仍然大大超過了總量控制上限。
造成產能和環保雙雙失控局面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大規模存在的“私挖濫采”現象。
包鋼稀土一位高層抱怨說,現在環保限制的都是守規矩的企業,對于那些私挖濫采的小企業、小作坊并沒有起到限制的作用。
南方一家大型稀土生產企業高層也認為,體制內企業在行業內所占的產能只是一小部分,但卻受到最嚴格的監管,“一些非法企業甚至連公司法人都不存在,干個半年就撤銷掉了,私挖濫采打游擊,根本監管不到。”
在他看來,冶煉分離企業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嚴重,近兩年來由于利潤的刺激,大量企業私開冶煉廠,原有開采企業特別是原來不被批準的企業還不斷地擴大產能。
“越整頓私采反而越多,這確實是非常嚴峻的問題。”該企業高層說。
在他看來,目前的環保核查打錯了對象:“對國家批準的體制內企業吹毛求疵,私挖濫采的倒不用通過環評。過去20多年來造成的污染都由現在企業來承擔,我們這些合法企業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還歷史的欠賬。”
限制出口:環保不只是借口
稀土的環境污染其實牽涉著國家的稀土出口戰略抉擇,也是國際稀土貿易爭端的一個關鍵。
自去年開始,中國加大了對稀土行業的整頓力度,引發了國際稀土價格大漲,同時也招來國際貿易爭端。
目前美國、歐盟、日本已著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起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此外,也有一些國家正在重啟稀土開采。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一些企業都陸續進入稀土行業。
干勇透露了一組數據:目前國外36個國家250多個公司在運作406個稀土項目,有35個項目進展較快,雖然大多項目不可能馬上見效投產,但至少大約有5個公司將很快參與到稀土市場的國際競爭。
此外,張安文認為應該調整稀土出口策略,比如一些輕稀土元素如鐠釹不應該再提為戰略資源,這些資源儲量非常大,而且鐠釹對下游工業拉動很大,拉動下游幾十、上百倍的增值,對稀土的出口控制主要還是應該放在中重稀土上。
但無論如何,中國稀土開采的環境代價是不爭的事實。據蘇波介紹,目前國營稀土開采回收率為60%,一些民營企業回收率僅40%,濫采濫挖的更是低至5%。而且目前尚沒有很好的技術來解決污染問題。
“所以,我們保護環境是真真切切的,是政府的責任,絕不是國外所說的那樣,歐盟的官員說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只是以環境治理為借口,這個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蘇波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