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暴風雨即將來臨?
光伏企業價格戰打響
前不久,美國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面臨出口壓力的國內光伏企業,眼下又陷入激烈的價格戰之中。
引發價格戰的是英利。繼2月28日,英利綠色新能源以5.18元/瓦中標寧夏中衛30MW并網光伏電站項目后,3月底,又在黃河水電50MW硅片換組件招標中,以2.99元/瓦超低報價戰勝了其他競爭對手。
據悉,英利的報價低于行業平均價格20%以上,英利的舉動也引發了其他巨頭的跟風降價潮。
一位江蘇光伏企業高管表示,“如今,光伏行業外部遭遇美國雙反,內部同行卻掀起虧本的價格戰,在內憂外患中,今年將會有大批企業倒閉破產。”
價格戰
巨頭們之間的價格戰也是出于無奈,你不降價出售,產品放在倉庫里,資金鏈很快會斷裂,企業必死無疑。
英利從來都是不甘寂寞的攪局者。
黃河水電的“硅片換組件”項目即是黃河水電拿出硅片產品,讓下游組件企業加工為光伏組件,黃河水電再支付加工費。在這個招標中,共有15家公司參與競標,其中不乏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比亞迪等一線大廠,競爭激烈。
在現場的報價過程中,多數企業的報價均在三四元之間,其中尚德的報價為3.23元/瓦,而誰也無法料到英利最終報出了一個2.99元/瓦的超低價格。一位尚德市場部人士表示,如今歐美市場遭遇雙反調查、削減補貼等貿易壁壘,銷量受到嚴重影響,一些企業庫存大增,“所以這個50MW雖然規模不大,但仍引起國內眾多企業的低價競爭。”
“正常的報價應該是在3.5元/瓦左右,低于3元/瓦的基本上是不賺錢的。”上述尚德人士表示,他認為英利此次報價是出于戰略考慮,是一種廣告效應,此前中國光伏市場每到了一個重要節點的時候,英利總是第一個以行業領袖的姿態跳出來攪局。
英利的一戰成名始于2009年,始于當時的敦煌10MW項目招標,這是我國第一個并網的光伏電站,具有示范意義。出人意料的,英利報出了一個0.69元/度的價格,這個價格只有尚德等當時一線大廠的二分之一,由此引發軒然大波,也引起巨大爭議,英利也因此最終未能獲得該項目,但此役卻讓此前默默無聞的英利名聲大噪,躋身國內一線廠商行列。
三年之后,國內光伏市場從無到有,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2010年,國內安裝量只有300MW左右,到2011年已近3GW,一年時間增長了10倍,而今年的安裝量普遍預測在5GW左右。如今的國內光伏市場再次處于一個大規模開啟的關鍵點,英利再次舉起降價大旗,意在爭奪更多的國內市場。
“英利降價之初,眾多業界巨頭均指責它在做虧本買賣,在玩火自焚,但而今包括尚德、晶澳這些巨頭們都在偷偷摸摸的降價銷售,幅度也并不比英利小。”一位江蘇光伏企業高管認為,而今尚德、晶澳、天合、英利等一線企業在規模、成本上已經相差不多,國外市場已經沒有多少擴展空間,因此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國內市場,都想在市場份額上坐上頭把交椅。
“巨頭們之間的價格戰也是出于無奈,你不降價出售,產品放在倉庫里,資金鏈很快會斷裂,企業必死無疑;而降價銷售,雖然虧本,但畢竟部分資金可以回流,死的就能慢一點。現在大家就是看誰能夠撐到最后。”上述高管說。
一位光伏組件廠銷售部負責人表示,如今的價格戰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價格降低可促進光伏電站的普及和開發,對消費者有利;但另一方面則是,這個價格戰超過了正常的降價區間,難免有些中小企業會以次充好,導致劣質產品橫行。
整合風暴前夕
而今眾多光伏企業虧損經營入不敷出,除銀行貸款之外,已幾乎沒有資本進入,而今銀行貸款也越來越緊,這導致很多企業資金鏈岌岌可危。
價格戰只是第一波,更大的行業整合風暴正在醞釀。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到2013年,整個行業將經歷一場從未有過的大整合和格局巨變,到時候將形成幾家超級巨頭而十多家中小企業將在夾縫里生存。從2011年初至今,光伏行業始終未能走出行業低谷,而今眾多光伏企業已是強弩之末,處于生死存亡之際。
而今眾多光伏企業虧損經營入不敷出,除銀行貸款之外,已幾乎沒有資本進入,而今銀行貸款也越來越緊,這導致很多企業資金鏈岌岌可危。“如今的中國一線光伏企業很多在成立之初,都是依靠國內或國外資本啟動的,但是在2007年之后,PE已經幾乎不關注光伏行業了,因為這一年前后,中國主流的光伏企業都已陸續在美國上市,剩下的幾乎沒有多少實力雄厚的企業了,新能源概念也不新鮮,因此就失去了炒作的價值。”
一位投行界人士說,近期曾有一些中小企業主動與他們接觸,希望出售部分股權以融資,但均被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些企業無規模也無品牌,根本難以生存,而一些大企業盈利困難,回收期漫長,也完全沒有投資的必要。“2007年左右,光伏企業有的毛利一度達到了140%,而今連10%都不到了,PE們這個時候進去根本不可能賺錢。”
在資本進入無望的狀況下,行業的整合會從巨頭內部間的以大吃小開始。一位江蘇光伏企業的負責人認為,從上游的保利協鑫、賽維,到下游的尚德、晶澳、英利、天合、阿特斯等,這些一線廠商要么向下游收購中小企業擴大規模,要么實現互相之間的整合。
上述人士透露,控制著中國多晶硅行業半壁江山的保利協鑫就曾在去年下半年主動接觸過蘇州一家大型光伏企業,提出收購計劃,但最終被該公司所拒絕。“如今國內光伏市場有七八家企業規模上相差不多,但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兼并整合,估計會形成3~5家的巨無霸企業。”
另一種整合則來自央企的進入。近期,央企中國化工集團強勢進入光伏行業,據該公司聲稱,組建航母級的光伏企業是中國化工集團“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一部分,該計劃也得到了國資委的大力支持。
尚德市場部一位人士說,“目前中國光伏行業正處于低谷期,整個產業鏈上的成本都是史上最低的時候,有的海外上市公司股價只有高峰期的一半還不到,中國化工此時進入,是很好的機會。”
不過,他也表示,中國化工進入時機雖成本很低,但也是光伏行業最不景氣之時,光伏產品價格一直狂跌不止,此時,中國化工將很難盈利。“另外,與保利協鑫、尚德、英利等龍頭企業相比,中國化工在技術、成本、銷售網絡等方面顯然難以與他們競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