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金融綜改有多少含金量?
溫州金融改革被寄予厚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國務院日前已正式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在此之前,溫州的金融困境曾引起公眾的充分關注。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溫州民間資金充裕,民間金融活躍,“地下錢莊”融資已經在事實上存在多年,但一直沒有獲得政策許可。與此同時,近年來溫州部分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企業主出走,地方經濟遭遇困境。
引導民間融資規范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利于溫州經濟健康發展,也是全國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一次重要探索。
“兩個目標:一是民間金融陽光化;二是民間金融規范化”
國務院通過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12項主要任務,之前呼聲很高的“利率市場化”等條例未在其中,細則尚未出臺。溫州面臨的質疑之一就是,本次改革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雖然有些條例沒有批準,但本次改革的含金量還是很高。”溫州市金融辦公室主任張震宇說。
在張震宇看來,溫州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這一事件背后,是國家期待溫州通過改革積累經驗,最終能為今后全國的金融改革提供借鑒和示范。“‘12條’指向兩個目標:一是民間金融陽光化,實體經濟與民間資金之間架起通道;二是民間金融規范化,擺脫目前一面泛濫、一面監管乏術的現狀。”
這段對“12條”的解讀,背后是溫州金融目前困窘的現實。作為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一面是40多萬家中小企業,一面是29家銀行,銀行無法服務中小企業。因此產生的“兩多兩難”就是: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在“12條”的框架內,如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等內容,能讓溫州擁有地方直接融資平臺,解決民間資本投資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心理預期得到體現。
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史晉川認為,溫州將又一次成為改革試驗的先導地區,“如果溫州探索做得好,可以推廣到浙江、上海等其他沿海地區,這些探索都有可能上升為政策被實行。”
“沒有法律保護的民間信用體系是脆弱的”
溫州企業家對國務院這么快通過設區感到很驚喜。
“呼吁了這么久,終于有了結果。這些年,溫州地下金融早已泛濫,政府如果一直任其發展,最終會導致不可預測的結果。”溫州商人趙瑞生說。他早年從做外貿皮鞋起家,手頭資金流動性很強,這些年就高利借給急需用錢的企業。“溫州民間借貸很正常,信譽也好,一般幾百萬連借條都不打。”但去年,他第一次遇到接連兩筆資金收不回來。“沒有法律保護的民間信用體系是脆弱的。一旦人人自危借不到錢,對沒有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是滅頂之災。”能合法登記,借貸雙方合法權益都有了保障。
“對處于困難境界的中小企業更是重大利好。”一直關注溫州金融發展的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伍爭榮認為,去年來溫州遭遇局部金融危機后,一直等待走出困境。之前溫州積累巨大財富,資本卻沒有很好投資方向,到處流動。這次改革,也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機遇,讓民間資本得以集聚,支持實業發展,這對民營企業有現實意義。
“體積小、更靈活的中小金融機構設立,為中小企業服務,這才門當戶對”
“12條”出來,卻還是框架,沒有細則?,F在公眾更關心的是,如何把“12條”落實。
“浙江省全力支持溫州改革,省委省政府、省銀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工商等有關部門都已分別表示,有關涉及‘12條’的改革內容,省里的權限會基本下放溫州。”張震宇介紹。
這次改革,會不會對現有的金融機構產生沖擊?“門當戶對其實更利于雙方緊密合作,什么樣的金融機構服務什么樣的企業,這很正常。”伍爭榮認為,大銀行與中小企業本來就不對等,無論定位、人員配置等等,大銀行都無法服務這么多中小企業。“體積小、更靈活的中小金融機構設立,為中小企業服務,這才門當戶對,才能更好更靈活為中小企業服務。”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