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漲價之謎
一邊是玉米大豐收,一邊是玉米大漲價,這中間的關系讓人捉摸不透。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中儲糧總公司等方面多次召開會議,就國內玉米市場日趨復雜多變的形勢特征展開分析討論,目的在于了解現階段國內的玉米產需格局,掌握較為準確的數據,對國內玉米市場走勢作出正確分析判斷,從而制定更為合理的糧食調控政策。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國家將把抑制玉米為主的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在國儲玉米的國內收購、國際進口以及拍賣的時間、數量和價格等方面作出調整和部署。
去年春季國內玉米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曾在4月接連推出兩份控制玉米收購的文件,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如果下一步玉米漲幅繼續加大,國家勢必會繼續實施控制玉米深加工企業收購等打壓措施,大力整頓國內玉米市場。
漲破看跌預期
春節過后國內玉米價格開始持續上漲,進入3月份價格上漲加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顯示,僅在3月份,東北地區每噸玉米價格就上漲了100至120元,華北上漲60至80元,廣東上漲70至80元/噸。在浙江、湖南等地,東北產二等玉米的到站價格已經抬升至每噸2600元,近期多省玉米價格都創歷史新高。
據悉,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的態勢讓包括糧食官員、糧食專家在內的業內人士都深感困惑。據了解,就在去年12月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舉辦的“中國玉米市場論壇”上,幾乎所有的參會代表都對2012年玉米價格一致性看跌,幾位頗有聲望的專家甚至明確表示,3月份國內玉米價格將下降至2012年的底部區間。
支持很多人判斷玉米價格下跌的最主要依據是2011年國內玉米獲得大豐收。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玉米產量為1.918億噸,創下了我國玉米生產的最高紀錄,遠遠超過國內每年1.5億噸左右的玉米消費量,這無疑為政府調控玉米市場價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不支撐國內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的因素還有,從去年秋季玉米收獲至今,玉米深加工效益持續疲軟、養殖飼料消費整體低迷、進口玉米量也在激增。
但在諸多利空因素疊加的條件下,3月玉米價格卻走出讓業內人士也為之瞠目的上升曲線,也由此引起了糧食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3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中儲糧總公司等方面多次召開會議,就國內玉米市場日趨復雜多變的形勢特征展開研究討論,目的在于通過掌握一些較為具體的市場數據,對現階段國內玉米產需格局和下一步玉米市場走勢等作出進一步分析判斷,從而在國儲玉米的國內收購、國際進口以及拍賣的時間、數量和價格等方面作出調整和部署,制定更為合理的糧食調控政策。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包括糧食官員、專家在內的一些業內人士都對去年官方公布的玉米產量持懷疑態度。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中華糧網兩方面預測去年國內玉米的產量均為1.8億噸左右,而有的專家則認為是在1.7億噸左右。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玉米供需格局已由過去的相對均衡轉變為供不應求,且供需缺口正在逐步擴大,即便是未來幾年玉米均能獲得大豐收,也無法彌補每年因飼料、深加工等快速增長所造成的玉米需求缺口。在整個“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間范圍內,玉米供應不足將成為國內糧食市場的常態。
造成今年國內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還有,受去年秋季陰雨氣候影響,使得華北黃淮部分地區收獲的玉米霉變超標現象較為嚴重,春節之后,國內大部分飼料采購商、深加工企業都紛紛進入東北玉米主產區收購,由此推高了國內玉米市場價格。
面對還在節節高漲的玉米價格,目前讓糧食收儲部門頗為擔憂的是,中儲糧原本計劃在1月底收購1000萬~1200萬噸玉米的目標已經落空。現在距離臨時玉米收儲結束已經只差一個月,但從去年12月至今,中儲糧僅收儲了120萬噸新季玉米。
國儲玉米庫存數據一直對外保密。據前瞻產業研究測算,自2009年以來,政府為了調控物價,向市場釋放了超過5500萬噸的國儲玉米,目前國儲玉米庫存大約是1000萬噸,還不及國內一個月的玉米消費量。
去年3、4月國內玉米價格也曾出現大幅度上漲,當時糧食主管部門在改變拍賣玉米策略的同時,還推出一系列控制玉米深加工企業參與收購的政策措施,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如果下一步玉米漲幅繼續加大,國家勢必會實施擴大玉米進口、調整玉米收儲、拍賣以及控制玉米深加工等政策措施,大力整頓國內玉米市場,把抑制玉米為主的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今年穩定物價的重點。
嚴整深加工
據了解,中國玉米市場供求已經出現不平衡狀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