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從容理性應對稀土出口配額訴訟
近日,美歐日等國家及地區擬針對我國稀土出口配額想國際貿易組織提起訴訟。日前,中國收到這些國家及地區提出的有關稀土、鉬、鎢等資源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如果磋商無效,將按程序等待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組和上訴法庭的裁定。
目前的稀土貿易之爭,其本質就在于定價權。過去,由于國內出口商惡性競爭無序出口,我國在國際稀土貿易市場上失去定價權,寶貴資源賣了“白菜價”。盡管后來中國對稀土出口確定了配額,但并沒有對歐美日的需求造成實質性傷害。前瞻數據庫監測顯示,截至2011年11月份,中國累計出口稀土14750噸,僅占全年出口配額總量的49%。換言之,歐美日的企業并沒有因為中國的配額而出現“吃不飽”的情況。國際市場上的稀土價格,由于中國保護資源的努力等原因,出現較大幅度上升。美歐日這場訴訟的目的,說白了,就是還想在稀土貿易中支付“白菜價”。
稀土的17種稀有金屬元素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目前,中國的稀土儲量大概占全世界稀土儲量的36%,卻提供了國際市場上90%的供給。無序的開發,已經給我國造成嚴重環境問題。部分生產企業環保意識不強,“搬山運動”式的稀土開采,造成了極低的資源利用效率與環境污染。即便通過技術提升,稀土生產仍難以徹底解決污染問題。環境問題不只影響中國,從內蒙古刮起的沙塵暴,不到一天就能到達日本。日本政府一方面敦促中國加強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又不顧危害要求中國繼續大規模開采內蒙古的稀土資源,這實在是奇怪邏輯。
再者,美歐日等長期抱怨中國的貿易政策造成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在此背景下,管控“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正是我國平衡貿易努力的重要環節。美歐日等一方面指責中國出口產品太多;另一方面又不愿在本國開采成本較高、污染較重的資源性產品(如稀土),反而指責中國配額出口這類產品。其雙重標準,讓人難以接受。
對于目前的國際稀土貿易爭端,我國需要充分運用國際貿易規則,理性、從容應對。
從長期看,我國需要確立長期可持續的稀土發展戰略。首先,要加快并購重組,徹底改變我國稀土企業“小而散”或“大而不強”的窘境。其次,應通過立法,加強開采加工技術管理、環評管理,改進市場準入管理體系。第三,我國有必要借鑒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的教訓,鼓勵構建新的懂得國際競爭規則的行業協會,徹底解決生產交易環節中的無序競爭問題。對生產企業而言,一定要守住自己產品的定價權。
總之,對于當前的稀土國際貿易爭端,任何“陰謀論”與民族主義情緒都無濟于事。我們在積極應對WTO訴訟的同時,需要明確我國的政策目標,及早制定綜合性的長期稀土戰略。在保護國內稀土資源的問題上,只要我們的措施得當就沒有悲觀的理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