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梯行業的水有多深?
一家電梯維保公司的負責人則對外界普遍將事故的矛頭指向維保行業感到委屈,“維保不當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我們要深究其中的原因。舉例來說吧,一臺電梯每年正常的保養費用至少是13000元~14000元,扶梯可能會更高,但我們得到的費用往往只有3000元~4000元。這樣一來,本來應該更換的部件,可能只有將就使用,如何保證質量?”
質檢、監管存漏洞
隨著社會對電梯事故的持續關注,電梯行業在質檢和監管環節上的漏洞也被曝光。一位業內專家指出,除了市場無序競爭和走過場的維保之外,行政部門監管不力、行業機構參差不齊,潛規則肆無忌憚也是主要誘因,使得原本安全的電梯,變得千瘡百孔。
“電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對這一行業的監管卻是缺位的。”他說。據了解,電梯行業相對來說屬于一個較小的行業領域,甚至在國家主管部門的行業指導目錄中都沒有被單列。
標準滯后則成為電梯事故發生的一個推手。以目前檢測機構對地鐵進行檢測的標準為例,其參照的是2002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規程》,這一規程已有近10年歷史,有些新的安全隱患出現在檢驗規程之外。而相比較美國,1962年就已通過了專門針對電梯安全的法律《電梯安全法》,該法律至今已經歷了20余次修改。
除此之外,電梯的檢測也存在很多問題。繆步升說,北京現有檢測人員不到200人,電梯13萬臺,如果全部按照國家流程檢測,根本人手不夠,走過場的檢測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而人手不夠并非檢測走過場的惟一原因。據悉,在一些城市,電梯的檢測就是“交錢拿合格證,一張證至少要價3000元。而如果不給錢的話,即使檢測結果合格,也不會發放合格證”。
北京一位電梯維保企業負責人也大倒苦水,稱每次只要檢測機構的人員到公司來,企業都要準備100元至500元不等的紅包,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這還不包括逢年過節送禮和平日吃喝玩樂的費用。該負責人表示,公司每年光這塊的招待與紅包費用最少要準備30萬~50萬元人民幣。
對此,有業內人士呼吁檢測機構社會化、透明化,不過,這一在電梯行業內部呼吁很多年的建議至今仍難以看到實現的跡象。“最關鍵問題是檢測機構的‘隱性’問題太多,利益糾葛太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