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圖為曹妃甸海水淡化工程
如何破解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瓶頸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海水淡化作為解決淡水不足的重要措施,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九三學社的一項名為《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建議》的提案(以下簡稱《海水淡化》)指出,“綜合分析國家的戰略需求和海水淡化發展面臨的問題,我們認為,出臺積極促進海水淡化發展的財政政策是當務之急。”
所謂海水淡化,是指脫去海水中的鹽鹽,將苦澀的海水變成潔凈的淡水。《海水淡化》提出,國家應建立并實行階段性的“海水淡化補貼制度”。其中,對于進入市政管網的,每噸淡化水補貼約3.5元,以此消化目前海水淡化成本過高的難題。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海水淡化“十二五”規劃》和《水淡化產業專項規劃》相關的財政補貼政策將有望給出政策安排。
海水淡化成本低于南水北調成本?
《海水淡化》指出,中國是缺水國家,海水淡化是我國的戰略需求,是“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不受氣候影響”的水資源增量措施。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為了應對水荒,全國年均超采地下水100 億噸,開采率達98%,遠超40%的警戒線,已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
根據2010年頒布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30年,考慮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線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國11個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本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已消耗殆盡,水將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解決供水危機的方法,除了節水,主要是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表示,但關于兩種路線的優劣比較,一直被社會各界爭論不休。
對此,在2010年6月舉行的亞太脫鹽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曾表公開表示,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這兩種路線是相互促進的。作為產業發展方向,國家要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而南水北調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如生態影響等,也可以通過海水淡化來減壓。
同時,就這兩種路線的成本比較,各個利益相關者也一直在進行比較。“但由于其成本到底該怎么算,哪些應該算進去,哪些不該算,非常復雜,所以到底孰高孰低也一直沒有定論。”前述發改委官員表示。
不過,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薛渤珣稱,由于采用鋼廠廢氣發出來的低價電,淡化海水每噸水的成本將從5.8元降到3.6元,從曹妃甸到北京東四環直線距離約220公里,高度落差45米,沿途設兩級泵站進行加壓提升即可輸水,輸水成本約每噸1元,這樣在北京的售價可以控制在每噸5元左右,與南水北調引水入京每噸7元-10元的成本相比,有一定優勢。
“盡管如此,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依然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開發中心膜與膜過程實驗室主任高從堦分析,財政對之進行適當的補貼,以培育這個新興產業是必要的。
因此,《海水淡化》指出, 我國城市綜合水價總體較低(3-6.5元/噸),水的價值與價格背離難以短期調整的情況下,對社會經濟發展所急需的“海水淡化高成本(成本4-6元/噸,合理售價約7.5元/噸)”實行財政補貼,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每年新增淡水資源總量可達7.6億噸
同時,《海水淡化》也提出了海水淡化財政政策的基本框架建議。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