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D電視產業“泡沫”化?
國內3D產業的現狀十分尷尬
進入2012年,國內3D電視消費市場將如何發展頗受業界矚目。
2011年被稱為是“3D電視元年”。隨著3D熱潮鋪天蓋地席卷市場,大多數消費者卻是抱著冷眼旁觀的態度,與眾廠商熱火朝天的干勁兒形成鮮明對比。如今,整個行業的流行趨勢已演變成“虎口奪食”:視頻網站要去當“導演”,搶影視公司的行當;電商自己出馬建物流,想搶快遞業的飯碗。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定位紛紛“亂了套”。“搶上游”是一種沖動,產業鏈不完善,就自己掏腰包出來做,表面看沒什么問題,其實,中間暗藏著風險不可預測,彩電行業就是如此。
按照這種“搶上游”沖動,現在3D電視廠商的老板,就必須去做電影制片人,而事實上,這基本是“天方夜譚”。原本,3D產業鏈也應該像其他行業一樣井井有條:做終端的好好做終端,做內容的好好做內容。正如種水果的好好種水果,賣果汁的好好賣果汁。
然而,現在卻是亂象頻出:終端的跑路速度比內容實在快太多了。在大勢所趨下,3D內容“上游”發展滯后、冷冷清清,而3D電視也因“鍋中無米”漸漸淪為單純的高清電視。
當然,這并未阻擋電視廠商的“高歌猛進”。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查,2011年全年3D電視累計滲透率達14.4%;而今年1月則突破了30%。
有專家表示,3D電視未上市前就已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眼球,這在彩電行業歷史上并不多見,上市之后3D電視在平板電視中零售量滲透率就開始迅速走高。
硬件廠商 炒“3D”噱頭
現在3D電視的觀看渠道并不多,主要包括影院、賣場以及家庭。影院“供貨”不持續,且成本較高;賣場3D電視僅僅能作為選購標準;家庭則主要受限于年初開播的3D頻道。總的來說,消費者能觀看到的3D內容很少。
據調查,僅有65%的消費者在影院或者賣場、家中等地方看過3D內容,95%消費者表示,由于受制高清機頂盒、數字化整轉、3D電視等方面制約,家中目前無法收看3D電視頻道。
盡管如此,3D終端的魅力依然不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在近期準備購買電視的消費者中,有超過85%的消費者明確表示希望電視中配備3D功能,3D電視的市場消費需求依然巨大。
需求源自消費者追求潮流,卻對3D技術缺乏清晰認知。據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對兩大3D技術并沒有清晰的認知,高達82%的消費者不知道主動快門式3D與偏振式3D的區別。在選購產品時,消費者對3D技術特征不是特別敏感,相反,在品牌、價格、娛樂功能上,則表現得更為慎重。
電視廠商正在制造一種“噱頭”,對于他們來講,3D內容的匱乏早已在預料之中。分析指出,終端企業都是在推這個噱頭,3D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概念來引領。彩電這個市場,利潤率本來就不是很高,在這種激烈的競爭平臺上,他們只有不停地推出新的概念、技術,才能維持生存。
內容開發 輸在起跑線上
“新概念”的傳播速度遠遠超出想象,以至于上游的3D內容提供商沒有跟上步伐,這中間有著必然的原因:3D內容的制作門檻很高,成本昂貴,技術也尚未普及。據業內專家胡洪森表示:“3D內容的拍攝設備價格很高,人才的供應量也很少,所以一般的企業、電視臺都不愿意做。”
從現狀上看,3D行業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且是內容跑慢了一年。2012年1月1日,國內首個3D電視試驗頻道上線運行,業內人士紛紛寄予厚望, 3D內容的貧乏狀態或將迎來轉機。但是,3個月過去,整個產業鏈條依然局限重重。
首先是限制條件較多。3D頻道工作人員表示,首先必須配備高清電視機頂盒,對3D電視信號解碼;然后擁有3D電視以及顯示設備;最后還要加上佩戴主動、偏光式3D眼鏡,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內容源也有局限。工作人員表示:“現在3D頻道尚處于試驗階段,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六家單位聯辦。節目都是他們送來的,3D頻道僅僅是作為央視以及其他電視臺的一個試水,內容以后會陸續增加。”
因此,3D頻道在內容處理上,只得采取“輪番轟炸”,且播放時間很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3D電視頻道具體采取的措施是每晚首播4.5小時,每天重播兩次,共計播出13.5小時,主要內容以風光、紀錄片以及綜藝節目為主。
市場狀況 運營模式困境
胡洪森表示,“目前,運營商找不到一個很好的產業模式,這嚴重地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他認為,3D內容的制作很復雜,不是攝像機想拍就拍的,最關鍵的原因是成本太高,找不到承擔者。“比如3D電視該不該收費?觀眾愿不愿意消費?”
考慮到這種風險,一般的3D內容提供商不敢輕易冒進:一是盈利模式未解決,二是老百姓能不能看到都難以保證。這也是為何“內容匱乏,終端先行”的重要原因,“廠商的想法是先把終端推上去再說。”胡洪森如是說。
終端尚未普及,內容提供商難以看到商機。胡洪森認為,沒人去看、沒人為成本買單,內容提供商自然不會愿意做。在“3D概念”未火之前,這些硬件生產商也有過這類焦慮:如果缺少觀眾,是否增加3D功能就沒有區別,只是徒增成本。當然,這個階段早已成為過去式。
于是,3D內容提供商也在紛紛考慮“走捷徑”。目前3D內容的素材分為四種:攝像機素材、計算生成素材、2D轉3D、電影。事實上,3D試驗頻道中還有許多2D內容,也有一些大片,如藍光光盤等,還有部分內容就是直接2D轉3D。胡洪森表示:“總體來講,真正的3D內容比較少,并且,未來直播的節目會越來越多,比如說倫敦奧運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