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成實體書店關閉 自救需打破傳統模式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皖新傳媒董事長曹杰接受采訪時透露,近10年來,中國已有近五成實體書店關閉,背后深層次原因是網絡書店的出現,擠壓了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而經營成本的上升、閱讀人群的減少、閱讀方式的改變是許多書店倒閉的重要原因。
曹杰說,皖新傳媒管理層已經形成共識,公司將在經營方式、精細化管理等方面謀求突破,在創造消費價值、倡導消費文化、營造閱讀生態體系三大課題上下工夫,讓實體書店成為文化服務商,成為“閱讀、交流、分享”的平臺,成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水與火的生存思考
近幾年來,國內外“書店航母”的倒閉現象屢見不鮮。曹杰分析認為,盡管實體書店生存發展受到了網絡化與數字化的沖擊,但它的生存價值與生存空間仍然存在。
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2010年1月,全國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停業;2011年6月,擁有16年歷史的民營學術書店風入松書店停業;2011年9月,廣州僅余的兩家三聯書店宣布關門;2011年10月,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也關張歇業。在國外,2011年2月,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Borders)申請破產保護;2011年,美國第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繼續縮減實體店數量,大約關閉8到12家分店。截止到2011年11月,英國的獨立書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消失;著名的英國水石書店利潤下滑嚴重。
曹杰透露,一邊有倒閉的巨型實體書店,另一邊也有經營好的樣本。這確實值得人們思考。
臺灣“誠品書店”1989年從一家普通書店起步,創造了在全臺灣擁有39家分店、年營業額20億元新臺幣、每年顧客人數達到9000萬人次的“書店神話”。廣州購書中心、廣州方所、深圳書城中心城等也是生機盎然。
這些實體書店成功的經驗:一是品牌帶動,開創書店與讀者各種對話的可能,使書店不僅是售書場所,也是包羅書店、家具、畫廊、花店、瓷器、珠寶、餐廳的復合場所;二是24小時經營,“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預定不收費”;三是人文化經營,在這些書店,不僅能看到內容豐富、獨特的書籍、雜志、CD、DVD,還能看到琳瑯滿目、設計精巧的文化創意品和文學衍生品、咖啡店、包裝精美的小食、潮流時尚的配件、流行前衛的家具家飾時裝,可以說誠品書店幾乎包羅了一切有關人文生活的物品,所包含的時尚符號,推動閱讀成為一種時髦。
認真調研與走訪之后,曹杰非常有感觸,書店經營的已不是單純的圖書,而是跟閱讀相關的生活方式,強調的是一種文化場域的體驗、參與,有很多讀者來不一定要買書,但他知道來這兒可能會看到一場表演、對話,一個畫展,一個人在闡述他的旅游經驗,一個人在講他的宗教觀、生命觀,所以,實體書店應該是個文化、生活場域,它是必須你來體驗、參與、集體創作的。
業態創新根在文化體驗
曹杰告訴介紹,“在實體書店受成本上升、數字化閱讀、網上書店等因素沖擊面臨萎縮的趨勢下,皖新傳媒門店銷售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銷量不降反升。但我們的實體書店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必須要有新的創新,要在經營方式和精細化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
曹杰認為,實體書店要樹立“消費者第一”的理念。圍繞閱讀體驗,探索泛文化消費主題,通過對“賣什么、怎樣賣”這一核心問題的解答,找到實體書店的生存、發展乃至壯大之路。以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務、高附加值產業鏈以及高品質文化體驗等吸引顧客,是實體書店未來發展中與網絡書店競爭的重要手段。
要倡導消費文化。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的書店只能作為文化消費的一個場所或一個平臺;而消費文化是文化主體去營造環境、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創造文化消費需求,從而實現文化消費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消費文化在實體店的表現為,按照閱讀載體、內容、環境、閱讀的延伸與綜合四個維度進行規劃,來組織產品和服務,進行以閱讀為中心主題的多元商業拓展。
要建立閱讀生態體系。對于實體書店來說,長期積累的大量用戶數據可供挖掘,與消費者的零距離接觸和經驗積累,具體入微地感知市場的各種變化,從這些資源整合來認識閱讀生態系統,從而服務于消費者,營造人性化的購書環境。特別是信息化時代,網絡書店步步緊逼,實體書店的應對之策應是以服務取勝,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增加讀者在書店的“體驗感”。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