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分食1200億生物航油大蛋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國內的生物航油市場容量將超過1200億,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大蛋糕,但要想吃到這塊蛋糕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航空燃料消費量將超過4000萬噸,屆時生物航油可能將占航油總量的30%,按照每噸一萬元的價格計算,2020年中國生物航油市場容量將達到1200億元。
雖然中石油和中石化都相繼宣布成功研發生物航油,但“十二五”期間兩家企業的生產能力總共可能還不到10萬噸,這與預計的消費需求相差巨大;而一套煉油裝置從建設、調試到正常生產,短則兩三年,長則需要三五年,提高生物航煤產能顯然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石化集團的航油產量占到國內產量的73%左右,不過其生物航油的生產卻剛開始起步。
資料顯示,2011年,中石化旗下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和中國石化鎮海煉化杭州煉油廠聯合運作,將杭州煉油廠原有設備改造成一套2萬噸/年生物航空煤油工業裝置,目前其可年產6000噸生物航空煤油。該裝置從2011年12月12日開工進油以來,已加工生產出70噸左右的生物航空煤油。
中石油投入生物航油研制的時間比中石化稍早,不過它選擇了與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合作生產,其關鍵技術由霍尼韋爾提供。
2008年中石油籌劃與霍尼韋爾公司合作,以小桐子為原料采用加氫工藝技術在四川南充建設一套6萬噸/年航空生物燃料生產裝置。雙方合作生產出首批15噸生物航煤后,中石油與國航合作于去年10月28日舉行了試飛,但其6萬噸/年的生物航空燃料裝置要達到量產恐怕還要等兩年。
研究表明,預計某些生物燃料成本到2018年可望接近傳統的噴氣燃料。來自中石油和中石化內部的專家也認為,解決生物航油的技術和成本問題難度并不大,關鍵問題在于生物航油原料的獲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為了生產生物航油,中石油早在2007年就開始在四川、云南的荒坡林地種植小桐子,目前已投資建設了小桐子能源林120萬畝。然而這120萬畝小桐子能源林即使完全轉化為生物航油,最多也只能達到17萬噸/年左右的產量。如要再大規模新建小桐子能源林,兩三年內難以完成。
中石化的生物航油技術則以動植物油脂為原料,主要是以餐飲廢棄油進行加工。中石化集團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紅表示,未來將主要以“地溝油”為原料生產生物航油,不過原料的搜集工作還存在較大困難,希望能與政府部門以及民營企業合作,建立更暢通的“地溝油”搜集渠道。
此外,中石油和中石化以及新奧集團都在開發海藻生物航油的技術,但海藻技術目前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道路依然漫長。
對于未來生物航油的具體產量,中石化集團科技開發部主任謝在庫坦言,現在還難以斷定。“具體的生物航油生產計劃不僅跟我們自己有關,同時還跟政府的產業規劃以及市場也即企業需求有關。”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